三、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决战全面脱贫、决胜全面小康
到2020年,我市既要实现全面脱贫,又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二者在时间、空间、任务和主体上有机统一,没有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思想清醒和坚定的政治自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政治意识。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项目、土地、政策、试点以及企业上市等发展机遇,且具有叠加效应,抓发展首先要抓脱贫,抓脱贫就是抓发展,脱贫攻坚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实现35.33万贫困人口“一增收两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群众要脱贫致富、干部要脱皮掉肉,检验的是干部的责任担当、能力水平,脱贫攻坚是最现实的干部作风转变工程。
立足全局组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就是要做到一切围绕脱贫,一切为了脱贫,一切服从脱贫,一切服务脱贫。做决策,优先脱贫攻坚。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谋划、优先落实。办事情,突出脱贫攻坚。各项改革要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重点项目安排要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相协调,重大行动落实要与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相配套。动资金,保障脱贫攻坚。政府统筹的财政涉农资金要集中用于脱贫攻坚,金融、社会、企业资金要鼓励投向扶贫领域,扶贫补贴补助资金要精准投向贫困人口。用干部,挂钩脱贫攻坚。坚持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识别干部、考验干部、使用干部。坚持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要坚决处理。抓考核,强化脱贫攻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要加大脱贫攻坚权重,真正使脱贫攻坚成为考核发展的“风向标”、评价干部的“衡量尺”、推动工作的“指挥棒”。
突出精准推进。脱贫攻坚成败系于“精准”二字。要严格落实对象识别四步骤、精准管理四清单、帮扶措施三到户、脱贫成效三验收的“4433”实施办法,确保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全面实施“3659”脱贫攻坚策略。坚持“三立”,领导立状、干部立志、群众立业,实行脱贫攻坚总动员,激发脱贫主体积极性;认真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扎实推进摘帽期和巩固期工作;实施“9+9”脱贫攻坚工程,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统筹推进户籍人口50人以下行政村整村搬迁。逐步实行农村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保障政策性兜底脱贫。全面推进贫困县财政资金整合,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全面落实。全面脱贫,核心在“全面”,要实现“一增收两不愁三保障”;难点在“全员”,要做到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重点在“全程”,要抢抓摘帽期,用好巩固期;落实在“全责”,市县抓落实,县级负主责,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乡村两级干部负直接责任,“第一书记”负帮扶责任。脱不了贫就是失职,干不好脱贫就是不称职,脱贫中有问题不解决就是渎职。深入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四、推进创新发展,建设活力忻州,实现产业转型新突破
创新是引领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全局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紧紧抓住创新驱动、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创造新活力,培育新动能。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党中央基于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坚定不移推进。要克服做减法影响发展的片面认识,树立“去”与“降”就是调结构、补短板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在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特别是“补短板”上下功夫、比高低、见实效,“去”要去到位,“降”要有效果,“补”要促发展。坚决落实压减煤炭产能要求,积极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完善金融风险化解和防范机制,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能、人工成本,着力补齐我市扶贫脱贫短板、科技创新短板、优势产业短板、基础设施短板和生态环境短板。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围绕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敢于破冰,先行先试,着力破解重大体制机制瓶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
(二)推进工业强基。工业是我市发展的短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六大基地和十小基地建设。改造提升煤、电、铁、装备制造四大传统工业支柱产业。坚持“转”中“延”,“改”中“升”,用足用好支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政策,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推进煤转电、煤电一体化、煤转煤化工、电转高载能、铁精粉转钢铁加工延伸,以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装备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打造铝为第五工业支柱产业。发挥我市铝资源、煤电水、交通、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扶持中电投山西铝业做大做强,推进同德氧化铝项目建设,稳定氧化铝产能,补齐电解铝短板,延伸铝型材加工,努力形成煤电铝材一体化产业链,建设铝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好晋北唯一的河(曲)保(德)煤层气,巩固新能源装机总量全省第一的位置。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基地。以法兰、刮板机、空冷设备、皮带运输机、煤粉节能锅炉、煤层气、稀有有色金属、镁锂电池、煤系高岭土和特色食品为重点,依托自有专利、自主品牌,推进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建成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强的小基地大产业。
(三)坚持文旅带动。忻州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要瞄准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京津冀、太原都市圈后花园目标,以战略产业、国际视野、全域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叫响世界品牌。就是要进一步叫响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品牌,叫响由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为代表的长城“外三关”和著名的平型关构成的长城(忻州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积极申报芦芽山(含万年冰洞)世界自然遗产。构建龙型格局。就是要逐步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为龙头,以文化遗产长城(忻州段)为龙身,以自然遗产芦芽山为龙胸,以黄河和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四河及顿村、奇村、大营、汤头四大温泉为龙水,构建忻州龙型旅游格局。讲好忻州故事。就是要讲好人的故事,讲好佛的故事,讲好山水田园城的故事,以微电影、新媒体全方位推介,以旅载文,以文促旅,强化“心灵之舟”的文化内涵。打造战略产业。就是要站位战略视野,制定战略规划,引进战略投资,实施战略经营,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支撑力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面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融入“商养学闲情奇”新型六要素,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市域、全领域、全方位发展。实现兴景富民。提升景区综合管理水平,鼓励申报A级景区,建设精品景区。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休闲养生、文化演艺、品牌会展、健身度假、民间工艺等产业,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富民产业。迈向国际水准。积极申办亚太旅游休闲大会,鼓励我市景区与国内外著名景区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宣传展示忻州国际元素,扩大我市旅游国际影响力。同时,依托民歌之乡、剪纸之乡、摔跤之乡等品牌优势,挖掘佛教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竞技文化、民俗文化内涵,整体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引领消费升级。
(四)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这是我市作为农业大市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要坚持一抓小杂粮,二抓牛猪羊,三抓农业现代化。坚持品牌化战略。抓住国家马铃薯主食化、粮改饲、米改豆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做大做强做优“中国杂粮之都”和红芸豆、绒山羊、藜麦、亚麻油、甜糯玉米等国字号特色品牌,建成全国杂粮展销中心,建设省城太原、京津冀、环渤海的有机“米袋子”、绿色“菜篮子”。坚持产业化实施。树立“第六产业”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以杂粮、蔬菜、马铃薯、中药材、干鲜果、畜牧业六大产业提升工程为重点,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坚持市场化推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信息化服务。解决信息、技术、市场销售等瓶颈制约,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颐高等电商合作,加快建设农村物流网点,推动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让更多农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带来的致富机会和便捷生活。
(五)狠抓项目建设。继续坚持产业第一、项目至上、企业为重、服务为本理念,“八位一体”抓项目。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谋划一批储备项目;精准发力,主动对接,引进一批招商项目;简化程序,优化服务,落实到位资金,争取一批落地项目;破解项目建设要素制约,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促成一批开工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形成实物工程量,推进一批在建项目;保障投产运行条件,注重发挥综合效益,确保一批投产项目。坚持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完善过程考核、分类考核,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