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播明镇试行“分片联村”工作法,片区之间交叉检查,织密权力监督网络,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老六,舞台盖起来啦,工队接住把院子也硬化一下,咋就不能?”忻州市忻府区播明镇后播明村村委会主任冯效义有些不理解。
老六大名冯金玉,说出了喊停的理由:盖舞台是经过“四议两公开”确定的,工程也经过招标,这没问题,但当初招标的工程内容只有舞台这项,所以尽管院子确实需要硬化,但不按规矩来,是不行的。他的身份是村纪检委员。
2014年底村“两委”换届,播明镇13个村党支部全部增设村纪检委员,并同时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这样一来,全镇既把监督的担子放了下去,又让基层干部把担子挑了起来,初步形成纪检监督的责任体系。在监督工作实践中,镇里考虑到每村人口多同出一脉的实情,播明镇党委于2015年11月,决定试行“分片联村”工作法,全镇13个村,化分成4片,片区之间交叉检查,织密权力监督网络,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方式变,风气新。
设村纪检委员
——监督关口前移,在群众中收集民意、反馈民情、处理民忧,监督村干部的权力运用,维护村级稳定
去年春天,播明镇前播明村一百多号人涌进了镇政府大院,找镇里反映问题。村民们说:“近几年市里搞建设,占了我们村不少地,上千万的征地补偿款落到村里咋个处理法。”言外之意,就是对干部们不放心,担心集体账上的钱款偷偷缩了水。
冯国红是二十里铺村人公认的能人,在外经营着自己的铁矿企业。他每年赞助村里文艺演出,众人夸赞。2014年底,他回村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也感受到了来自村民们的压力。他说:“不信任感往往是一些村民在维护自己利益时的先行表现,担心村干部从自己身上揩油,把自己碗里的饭拨走。”
自从2012年开始,忻州市展开大规模城市建设。在这场城市“扩胸运动”中,播明镇前后累计获得征地补偿款近10亿元,村民们的担心是自然的。
针对上述问题,忻府区明确各村党支部中一名支委任专职纪检委员,并且尽量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纪检委员在乡镇纪委和村党支部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区纪委书记高瑞军说:“这是监督在农村延伸的尝试,关口前移到了群众中间,天线对接地线,有助于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冯金玉担任村纪检委员后,开始还以为和过去一样,听上面的安排,镇里布置下啥工作干啥就行了。“没想到,镇里隔三差五地培训,越学越感到这村纪检委员可不是做做样子,是真刀真枪监督村干部当好全村人的家。”
这些村纪检委员一专多能,除了监督以外,还有宣传、调处、预警、报告等职责。
3月14日上午,冯金玉来到镇里向包村镇领导反映,有人在刚修好的大路上盖彩钢瓦房。镇里立即安排镇国土所到现场调查处理。当过1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他说:“不趁早管住这领头的,等私搭乱建成风,再想管就迟了。”
与后播明村一街之隔的前播明村纪检委员是赵亮海。该村党支部书记出现空缺,镇党委就指派村一名支委主持工作。有的党员开始吵吵起来,说不是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不合法。这时,赵亮海站出来,搬党章学条例,消除了村民的分歧。 卢家窑村纪检委员李东红当过村委会主任,熟悉基层工作,村干部容易犯病的地方,他都十分留意。他把群众的反映向镇里报告,调查核实后,违纪的村党支部书记受到了免职处分,另外3名村干部也被处理。他说:“上级让咱盯着,咱就得睁大眼看,看到了不说,就是睁眼瞎。”
村纪检委员就像啄木鸟,发现虫子就啄出来,保证了大树的健康,维护了农村的安宁。“办事办事,尽落下些不是”,曾得到了不少乡村干部的共鸣,而在播明镇,这里的乡村干部屡屡提到“依法依规,按照程序来,就没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