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农业科技服务,进一步丰富了科技兴农的内容。一是着力推动“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市科技局和省科技厅配合精心选派省市农业科技人员123 人,为11个贫困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农业科技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村的人才瓶颈问题,带动技术、管理、信息等现代农业要素向农村流动,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和好评。目前,第二批科技人员已经与受援单位进行了对接。此外,组织21 名农村技术能手,在山西农大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推动了我市贫困县的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技术承包工作。围绕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和项目设计,共组织实施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20项,承包种植面积60 余万亩,承包畜禽188 万头(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0 余个,促进农业总增产5687 万公斤,总增收48447 万元。依托项目的实施,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110 次(期),参训农民5400 人次,发放各类资料4 万余份。并组织150 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推广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指导。荣获省农村技术承包奖集体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市科技局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省农村技术承包组织管理先进单位。三是大力扶持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定与推广示范工作。原平双惠种业公司育成的抗病、高产玉米新品种“双惠208”平均亩产1600-2000 斤,对比先玉335 增产6.6%,通过了山西省新品种审定,这是我省今年审定的唯一一个玉米新品种。忻州市沐野食用菌研究所培育驯化的野生双孢菇新品种“沐野1 号”香妃磨,已通过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河曲县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列入了国家星火重点项目。项目采用超低温脱毒技术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和种薯,方法简单、更新换代快,可为河曲10 万亩马铃薯每年增产鲜薯5000 万公斤,带动农民增收6000 万元。
——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和评奖活动,科技显示度显著提高。一是成功举办了“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下乡”等科技宣传培训活动。市县两级科技部门上下联运,将科技培训、科技交流、成果展示、现场咨询服务等内容贯穿其中,突出了直观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宣传培训的整体效果。进一步完善了“忻州科技网”,增加了企业创新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八大版块,为全市科技系统交流互动和科技宣传搭建了新的平台。还加大了《忻州科技》期刊的发放范围,在内容上更加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创新经验交流,使之更具指导性和影响力。二是组织开展了年度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奖励工作。经过形式审查、初审公示、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表决审定和奖励公示等环节,共评选出2014 年度忻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1 项、二等奖11 项、三等奖13 项。在全市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市委市政府专门对荣获2014 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的11 个获奖项目进行了隆重表彰,并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本报记者 杨峻峰)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