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二十年后,王利廷再画真炕围
2019年03月03日 11时38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作者 杨晋生 聂建国 李尚梅 贾文栋

虽然已过立春时节,但崞阳古城外仍然是万物萧瑟,呈现出一派灰黄的色彩。然而位于108国道东侧的凯雯主题酒店后院二层楼房的一个包间,却充溢着生机盎然、花红柳绿的气象。原平市青年画家王利廷熟练地拿起一管小毫,蘸好颜料,专心致志地在墙壁上画着实体炕围。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并不平静,面对着久违的墙壁,他的心里升腾起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

谁能想得到,王利廷已经整整20年没有绘制过真正的炕围画了。

他清楚地记得,1998年,他要娶媳妇了,就在自己下申村的家里,用20多天的时间,精心地绘制了一幅炕围画。之后,竟然再没能承揽到一个画炕围的营生。

一个从小就喜欢画画,16岁投师学艺画炕围,把绘画当做终身事业的人,在事业巅峰期却遭遇到市场的无情碾压,那该是有多么的郁闷和难受啊!

因为,王利廷对炕围画的热爱绝不仅仅是“情有独钟”那样简单。

拜师学艺

炕围画是晋北地区的特殊产物。这一带属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偏低,墙体坚硬平整。这里的民居流行火炕,做饭和居住在同一房间,难免水汽弥漫、墙壁潮湿,而炕围画由风箱部分、锅台部分、炕围部分组成,既有美化居室的功效,又有固化墙壁、遮挡粉尘的作用。在一代代炕围画工匠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下,绘制精美、色彩艳丽的炕围画,达到了可以长久保存的水准。一幅绘制良好的炕围画,数十年后用清水擦洗,依然晶莹亮丽,宛若新作,因此颇受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炕围画的鼎盛时期,在广大的乡村,每个农户都把绘制炕围画当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家对炕围画趋之若鹜。因而,从事这一职业的工艺人越来越多,在原平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会画炕围的工匠。一时间,炕围画的分布之广、画工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当时的原平农村,家家户户至少有一套华美的炕围画,无论在内容、形式和技法上,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正因为原平的炕围画具有精细、艳丽、考究、坚实的特点,一度引起多方关注。从1964年开始,相继在省区多次展出,北海公园先后收藏展出精品四套,《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杂志曾作过原平李官义改革炕围画的报道,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及其他出版部门也多次彩印过原平炕围画,在市场上销售。1973年,原平邢同科的炕围画名声大噪,轰动了20多个省市,总计接待各地参观者数万人。1986年,香港旅游画报刊登了以原平为主的晋北炕围画四组。2007年6月6日,原平炕围画进入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因而,原平被人们誉为“炕围画之乡”。

王利廷出生在原平阳武河畔十八村水地的下申村,小时候,利廷在爷爷那铺大土炕上长大,给他记忆最深的是墙上那些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炕围画。他常常缠着当乡村教师的爷爷讲炕围画上的故事,什么“花开富贵”“刘备招亲”“定军山”“岳母刺字”“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每一幅精美的炕围画背后,都有一个或神奇或感人的故事。他听说,与下申村一河之隔的施家野庄村,有个画炕围画的艺人叫邢同科,画艺精湛,手法细腻,据说他画得美女睫毛,一根根纤毫毕现,人物像活了一样,让利廷好生羡慕。

也许是儿时的启蒙影响,也许是与炕围画有缘,16岁时,王利廷初中毕业,他想拜师学艺,以画炕围安身立命。经人推荐,西神头人黄建都做了他的师父,他师父黄建都的师父就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南申村人常增宝。再往上,师爷的师父是同村的岳二娃,师爷的师爷是齐银敖,也是南申村人。王利廷“师出名门”,成为了不起的炕围画第五代传承人。

师父黄建都经常说,炕围不是好画的,一靠勤学苦练,二靠高师指点,三靠本人悟性。走近炕围画的王利廷,对炕围画有了新的认识。炕围画虽然是寻常百姓家庭居室的装饰艺术,是由民间美工艺人创造的一门特殊艺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深奥。从布局结构看,包括锅台、风箱和炕围三大画面板块;从艺术构图看,则包括“边饰”与“画空子”。就拿边饰来说,那精致精巧的退色边、玉带边、竹节边、卷书边、万字边、狮子滚绣球边、富贵不断头边、夔龙套蝠边、福寿边、金玉满堂边,百色百样,千变万化,或平面铺陈,或立体呈现,或简洁明快,或暗含玄机,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根本无法掌握。而画空是炕围画的点睛之处,在长方形、椭圆形、圆形、菱形等多种形状里,描画人物、花鸟、山水、风景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要有比较全面的技术。只有抓住其特点,才能让画图色彩纷呈、绚丽多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才能响应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美好愿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王利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仅仅用了三年,就掌握了炕围画过硬的基本功和全面的技巧,提前出师,以此谋生。利廷记得他爹双手接过他那沉甸甸的一沓工钱时,全家人眉开眼笑。那年冬天他挣的那一沓工钱,是他爹苦干两年也挣不下的。由于深钻细研,精心揣摩,他的画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成了阳武河流域有名的炕围画好匠人。

辛苦坚守

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家家起房盖屋,炕围画兴盛一时。年富力强的利廷一技在身,踌躇满志,感觉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选错,凭手艺吃饭挣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住房结构和人们的审美发生了转变,炕围画日趋衰微,利廷只好转战原平西山偏远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活计越来越少,挣钱越来越难,好久等不到一个“东家”,直到有一天,他感到赖以谋生的手艺竟然糊不了口了!

1997年,田巨坪村部分村民移居大林首创农场,让他帮忙在移民新村看门。百无聊赖中,他想起了自己钟爱的炕围画,便摆开阵势独自画起来。然而,此时的心境十分糟糕,画意潦草,他为炕围画的未来深深忧虑。

这也是所有炕围画从业者共同面临的残酷现实,王利廷和他的同行们在无可奈何的形势下,相互拉引着向庙宇彩绘发展,参与古建修复中的檩梁描画、壁画绘制,太原、大同、怀仁、北京,到处留下他们跋涉的足迹。迫于生计,利廷干过装修、当过厨师、做过纸扎,虽然不断尝试多样工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炕围画艺人,这是他从艺的初心,是他坚守的原动力。

有一天,利廷和他的同行们聚会,大家喝醉了酒,彼此拉着手,感慨万千。炕围画在原平流传了数百年,炕围画师傅们用一生的时间、用十几代人的投入,只做一件事,焉能不精?炕围画的手艺,难道就此终断了吗?这些民间草根艺人,在放弃和传承的选择面前,着实犯了难。

没有了炕,没有了施展画艺的炕围,王利廷就买了画布,挂在墙上画假炕围。依然是卷书、夔龙、九针、万不断,依然是出水的芙蓉、怒放的牡丹、温婉的仕女。点点色彩,点点心血。

没有别人家的新炕围可画,就在自家老房子的旧炕围上画。画一层,盖一层,再画一层,再盖一层,老家的炕围被画过六七层。

再苦再难,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在不断练笔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向名家请教。他先后结识了原平书画界的刘开源、郭建扬、冯良书,有空就和他们探讨绘画技艺;他自费赴省城美术馆,听国画名家刘存惠教授讲课;他通过朋友介绍,向山西画院山水画家郭俊生先生讨教。他还慕名拜访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李高龙,通过名家点拨,专业知识和绘画技能有了增长和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10月,在山西省美协与文化馆举办的“新农村新风貌”农民画优秀作品展中,王利廷创作的《国色天香》《吉祥图》入选,与他人合作的炕围画长卷《金陵十二钗》荣获优秀奖。他还认真钻研国画,博众家之长,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营养,通过不懈努力,先后成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忻州市美协会员、原平市美协理事。

 下一页 [1 2]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