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古建+青春:文化传承的破局与新生
2025年11月18日 08时41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长久以来,古建筑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两难困境。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当更多人习惯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时,传统展示方式难以引起年轻人共鸣,那些镌刻在砖瓦梁枋间的文化密码和千年智慧,正面临“失语”危机。如何让古建筑从“文物”变成“文化”,从“久远”变得“可亲”,已成为文化传承的当务之急。

当古老建筑遇上青春创意,沉默的木石结构被注入新的生命力,文化传承在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10月30日,首届山西青少年古建筑文化季“古建筑·新青年”主题创意展在山西汾酒博物馆开展,精心遴选出的79件青年作品,包括精巧的古建模型、精美的书画摄影与新颖的文创设计,集中呈现了山西青年对三晋古建的当代解读。这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古建筑文化季启动于今年4月底、持续至12月,旨在打造一个兼具科普性、生活化和互动感的展览现场,唤起青少年对古建筑文化的关注与热忱。活动通过创意巡展、主题沙龙、研学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亲手制作、亲身体验和亲历传播古建筑文化,让古老的建筑与青春的活力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古建筑文化季活动吸引了山西广大青少年的广泛参与,年轻人用笔墨和镜头定格晋韵古建,用立体构造重现木石营造智慧,将古建筑中的鸱吻、斗拱、窗棂等元素,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茶具、书包、笔记本——以现代语言“转译”历史符号。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建筑文化真正“用”起来、“活”起来。

诚然,目前的探索实践存在短板与不足,部分活动还停留在“一次性”体验层面,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作品的文化深度有待挖掘,要避免陷入“有形式无内涵”的困境;如何让更多青少年而非少数爱好者参与进来,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从这些不断的实践中看到:一些学校已将古建知识融入校本课程;鼓励青少年走进古建的研学活动大力开展;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古建筑文化可触可感。

古建筑传承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这个生态应该是开放、互动、可持续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支撑,教育机构搭建实践平台,文化场所展示创作成果,而年轻人则用这个时代的语言,赋予古建筑新的生命力。

当年轻人不再把古建筑视为遥不可及的文物,而是可以对话的伙伴;当古建筑不再是被瞻仰的遗产,而是可参与、可创造的文化资源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才真正找到了通往未来的路径。这种以青春智慧激活文化遗产的实践,正是我们在文化传承中最值得期待的未来。

最好的保护不是将古建筑封存在时间里,而是让它们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新的知音。杨凌雁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