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烽、孙谦在静乐采风
新中国成立以后,静乐行政区划一直隶属于忻县专署、忻州地区、忻州市,半个多世纪后感觉紧邻我们的吕梁地区似乎已和静乐没有什么瓜葛,前些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吕梁英雄传》也似乎离静乐十分遥远,讲述的都是抗战时期发生在吕梁地区的一些事情,和静乐扯不上半点关系。其实不然,地处晋西北的静乐恰是吕梁山脉北段腹地。从地貌而言,东云中、西管涔所夹静乐盆地是吕梁山系的重要地标。以地质而论,静乐是李四光先生“吕梁革命”(后演变为“吕梁运动”)命名的发源地。著名作家马烽、西戎所著的红色经典小说《吕梁英雄传》主要情节、人物原型以及一些地名也大多出自静乐。
一
1944年冬,晋绥边区召开“第四届群英大会”,出席这次群英大会的静乐民兵英雄就有二三十位,他们有“劳武结合特等英模”尤富美、郝园脸,“劳武结合甲等英模”郝毛存、杜贵贵,“全家英雄”赵成成、郝二兰、赵金梁,军人爸爸任万生、部队妈妈王补梅,以及神枪手、破击英雄、除奸模范、战斗英雄等各类民兵英雄赵玉喜、马刘保、冯爱魁、冯二娃、孙宽、刘福德、郝成华、白存贵等人。
《晋绥大众报》要刊载介绍民兵英雄对敌斗争的事迹,时任《晋绥大众报》记者的马烽、西戎在群英会期间采访写就了《吕梁英雄传》,一段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经典传奇就此流传。静乐的赵尚高、郝园脸、郝毛存等人成了他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成为了《吕梁英雄传》中雷石柱的主要原型。
1984年春,马烽、孙谦来静乐采风,为创作电影《咱们村的退伍兵》收集素材。马烽、孙谦和静乐文学爱好者座谈时,马烽曾谈到过《吕梁英雄传》的一些创作经过。马烽说:四十年前我写了静乐的民兵,四十年后的今天我要写静乐的退伍兵。关于《吕梁英雄传》故事的发生地,马烽是这样说的:《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山区一个普通山村为叙事切入,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逐渐觉醒,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民兵力量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当时静乐作为晋绥边区的东大门,处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而且静乐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民兵英雄事迹。这样,故事的发生地设定为静乐一个大一点村子是最合适的。可问题又来了,我和西戎都没去过静乐,对静乐的村名也不甚了解。后来,我们找了同在《晋绥大众报》编辑部的胡正,胡正在静乐待过好多年,可谓是静乐通,他建议我们用康家会,我和西戎斟酌了半天,觉得“会”不是很顺口,就把“康家会”改成了“康家寨”。这样,《吕梁英雄传》里就有了“康家寨”这个村子……
翻开小说第1页,“第一回,日本鬼子兴兵作乱,康家寨全村遭劫”,文中这样写道:“吕梁山的一条支脉,向东延展,离同蒲铁路百十来里的地方,有座桦林山。山上到处是高大的榆树林,中间也夹杂着松、柏、槐、山桃、野杏;山猪、豹子、獐子、野羊时常出没……山下有个村子,名叫康家寨……汉家山再往东二十里就是水峪镇了……”
这段描写和静乐康家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非常吻合,将许多民兵英雄的事迹浓缩整合成了一个故事,康家会确实是吕梁山支脉向东延展,离同蒲铁路百十里的地方。康家会、赤泥洼一带至今有桦林山,山猪、豹子时常出没。汉家山真实地名叫利润(见后记,第六十一回),利润往西二十里确实有个水峪村。
第2页,“……不久,太原失守了。晋中平川里的大城市都失守了。接着溃军窜了下来,康家寨一天要过几十伙,有穿灰军装的,有穿草绿军装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歪戴帽子,倒背着枪,南腔北调,各种口音。真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些‘老总’们,有的骑骡压马,有的牵驴拉牛,牲口上拴捆着花红柳绿的包袱。一到村里,见门就进,见人就捉。手里提着皮带,一开口‘妈的’,一伸手几皮带。要白洋,要大烟,要酒肉……不给吊起拷打……一连过了两个月的溃军……直到八路军贺龙将军领导的一二零师开来晋西北……”
这是忻口战役失败、太原失守后静乐康家会的真实写照。至于日军在康家会的暴行,比小说第四页中的描写那是有过之无不及。日军放火烧毁后的康家会只剩下一间半房子,残垣断壁,尸骨难收……
《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中写道:“……像围困蒲阁寨、围困娄烦、围困三交、围困岔口等史无前例的模范战斗,要介绍出来,恐怕三年五载也说不完。如今只写了一个故事,虽然仅是一个村子里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晋绥边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
这段话中提到的围困蒲阁寨、围困娄烦、围困岔口,在抗战中全都是静乐的真实地名和真实战例。忻县铁路以西地域,包括蒲阁寨在1939年至1946年期间属静乐中心县委(后称静乐地委)管辖。
二
《吕梁英雄传》第二十九回和三十回“民兵积极学地雷,全村变工闹生产”“保护春耕闹爆炸,诱敌上钩踏地雷”的故事来源是天池店韩家沟村民兵队长、晋绥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尤富美的事迹。
1944年尤富美在韩家沟村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组织起农村最早的合作化组织“变工队”,开展了开荒造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为支援前线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民兵积极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多次打退敌人的“扫荡”,救出被俘群众和八路军伤员多人。他带领民兵在一次地雷战中,炸死日军十几名,缴获军马一匹。在群英大会上,贺龙、关向应、张稼夫等边区首长授予他“劳武结合”锦旗一面,边帀一万元。《抗战日报》上登载了他的事迹和画像。
《吕梁英雄传》第三十一回“阅读报纸学习经验,打通思想爆炸展开”里,康明理所读报纸中的内容是根据静宁县磨管峪村民兵队长、晋绥边区“特等民兵英雄”赵尚高的事迹编写而成。
1940年以来,赵尚高组织带领变工队、民兵尖刀队劳武结合,开垦“军火田”,用种“军火田”的积累创办了“军火合作社”。赵尚高发动妇女扫土熬硝、烧木炭,率领汉子碾药翻沙造地雷,白手起家,到1944年后,“军火合作社”资金积累到5000余元(银元),人员由6人发展到30多人。自制火枪、子弹、土掷弹筒、手榴弹等十多种武器,年生产地雷1万多颗,手榴弹1.5万余枚,实现军火自给,支援了抗战。赵尚高带领民兵尖刀队“枪雷结合”参加大小战斗80余次,毙敌23名,缴获大量武器军需。《抗战日报》登载
了赵尚高的感人事迹,中共晋绥分局和晋绥军区号召各地军民向赵尚高及其带领的民兵尖刀队学习。
《吕梁英雄传》第七十三至八十回“民兵围困汉家山”,是依据静乐民兵围困娄烦据点的整个过程创作的。
1944年8月,八路军晋绥军区八分区二支队在民兵的配合下,对娄烦镇日军据点发起攻击,先由袁宪保等7名共产党员、煤矿工人带领50多名矿工挖了两条600多米长的地道,一直挖到日军炮楼底下,再装入600公斤炸药将3个小炮楼炸掉,接着又攻下3个小炮楼。当天晚上,娄烦村民兵队长康明亮又带领民兵,烧掉了10多个日军负隅顽抗的大炮楼。八路军二支队奉命转移后,解决山石梁日军大碉堡的任务就交给了民兵。娄烦村民兵队长康明亮、常家坡民兵队长常服仁、蒲峪民兵队长郝建忠、城北民兵队长冯爱魁、西果园民兵队长马刘保等将各村民兵联合起来,用断水、断粮、断人的办法封锁围困敌人的这座碉堡,将出来担水、站岗的敌人用地雷炸死或开枪击毙。发现敌人排雷后,郝建忠又发明了自发雷,敌人把雷拿到手里后才爆炸。民兵战斗队用地雷战、伏击战多次阻挠并消灭静乐县城、丰润方向前来增援的敌人。1945年4月21日,终于消灭了娄烦镇境内的全部日伪军。
在马烽、西戎笔下,郝建忠、常服仁、冯爱魁成了“雷石柱”等,马刘保、康明亮成了“马保儿”“康明理”。
《吕梁英雄传》在后记中还有一点声明:民兵从碉堡内活捉日军,就是根据利润战斗写的。
1944年8月,在康家会一带活动的一区武工队侦察了解到,利润碉堡驻有6个日军,他们强迫离利润半里路的寨沟村村民巩怀顺、巩计富为其做饭、挑水。巩怀顺、巩计富犹如和野兽生活在一起,整日提心吊胆,恐惧不安。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武工队政委孙淳生首先做巩怀顺家人的工作,使他们认识到:侍奉我们民族的敌人,就是丧失了民族气节。日寇残暴至极,随意杀害我们中国人,我们怎么还去给他们做饭呢?巩怀顺的家人听得动情动意,热泪盈眶,认识到服务敌人是走错了路。过了几天,巩怀顺主动找到武工队驻地,恳求武工队救救他。孙淳生政委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让他把挑水的巩计富也争取过来。不久,巩怀顺、巩计富一起来到武工队驻地,和武工队一起筹划,夺取利润碉堡。8月28日凌晨,武工队和参战民兵潜伏在离吊桥不远的土壕下。东方泛白了,巩怀顺已将食堂的破窗户全都用纸糊好(为了看不到外边),把菜刀、火箸、擀面杖等都藏了起来。过了一阵,巩计富挑着水一摇一摆地上来了,他向围墙里喊“太君,放吊桥,苦力担上水来了。”一会儿,吊桥“咯吱咯吱”地放下来了,碉堡门也开了。等6个日军都进了食堂,巩怀顺应付敌人,安排饭菜,巩计富帮忙拿碗筷,然后,把那只凶恶的狼狗也圈起来喂上,把敌人的武器库锁起来。趁敌人吃饭时,巩计富走出食堂,摆动毛巾,向我军发出了暗号。突击队员迅速冲进碉堡,不费一枪一弹,干净利索地生擒6名日军,缴获军火无数。8月30日,晋绥八分区号召全区军民学习推广利润战斗经验。利润战斗被写进了《吕梁英雄传》第六十回“拉关系定出捉鳖计,巧安排暗中布罗网”、第六十一回“入虎穴活捉日寇,得胜利未打一枪”。巩怀顺就是杜玉贵,巩计富就是孙生旺。《吕梁英雄传》从1945年开始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历时16个月完成。当时,反映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非常少,因而这部长篇连载小说刚一冒头,就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
三
《吕梁英雄传》之所以受到如此喜爱,除了写的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动人故事外,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也成为一大亮点。在小说中,处处都能看到一些“土得掉渣”的语言。如:“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谁家锅底没有黑哩”“我们的饭喂了狗还能照门哩”等等。马烽、西戎在采访民兵英雄时就很注重采访对象的语言特点,在创作中也尽量贴近故事发生地的语言,把握人物的语言性格和语境。为此,他俩专门找到同在《晋绥大众报》任编辑的静乐人辛景月,并和组织上取得联系,主动成为辛景月的入党介绍人。辛景月是地主家庭出身,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地主成分者入党预备期是两年,这样马烽、西戎就有足够的时间找辛景月谈话、聊天,以掌握静乐人的语言特点和风格。辛景月习惯把一些字重叠使用,像“水杯杯”“糖蛋蛋”等,马烽、西戎就在小说里写进了:“麦子里的皮皮圪渣可要闹干净”“日本人的骨灰盒盒……”等等(参见辛景月《大河奔流》第二部《延安岁月》)。这样的写作风格,也奠定了马烽、西戎“山药蛋派”作家的基础(地位)。《吕梁英雄传》作为第一部反映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因其鲜明的语言特点,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吕梁英雄传》先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通俗读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数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日文、俄文、朝鲜文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经典的魅力至今影响着人们。不管《吕梁英雄传》的封面是否会变黄、发脆甚至脱落,它的主题、人物、语言、架构等都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精神营养之源。
当你深情地读完《吕梁英雄传》,再轻轻地翻开“静乐抗战史”,你会读懂那每一尊伟岸的身躯都是吕梁,那每一寸血染的土地都写满了静乐。(弓长胜)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