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盘点保德古往今来
2025年02月26日 08时47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保德县长期流传着两则民谣:

其一曰:山高露石头,黄河往西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其二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保德过去自然条件差,山坡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保德人穷志不短,勇于奋斗,勤于拼搏,认准了走西口这条活路,虽历经千难万险硬是凭着过人的胆识,超人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在茫茫的荒漠中取得了较大的收获。走西口不仅养活了几代保德人,而且促进了保德的商业发展。

盘点保德古往今来,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

早在2.8亿年之前的石炭纪,保德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有石燕化石可以佐证。在保德石炭纪地层中,分布着石燕化石,扒楼沟村最为典型。

石燕不是燕子的化石,而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介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化石,按动物学分类,是腕足纲的一属。外贝壳面具有粗强的放射状褶线,形似燕翼,因此,古人将它称作“石燕”。

石燕个体大小不等,小者4—5cm,大者也就是10cm。石燕的化学成分基本上是碳酸钙。它不仅可当玩物欣赏,也是一味中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石燕有清凉解毒、镇静安宁等功效。

经过海陆变迁,到了距今300—250万年的第三纪晚期,保德已经是一块气候温暖、水草丰美、动物成群的陆地。

在保德地质结构中,有一层红色粘土夹杂钙质结核的沉积,1927年,国际地质学界接受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杨钟健教授的提请,将这一地层命名为“保德红土”。从此,“保德红土”成为地质学上一个地层的专用词。这也是保德在国际上的一个亮点和知名之处。

在“保德红土”中富含以三趾马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所以生物学家也称“三趾马动物化石红土层”。这些动物骨骼化石,人称“土龙骨”,简称“龙骨”,牙齿化石,人称“龙牙”。“龙骨”和“龙牙”都是中药材。因此,历史上的保德人曾有采挖龙骨当药材卖的习惯。

保德全境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边沿为吕梁山余脉,西部边界黄河环绕,黄河从天桥村入境,从冯家川村出境,贯通全县,真乃表里河山。明朝永乐年间《保德州志》说,群山屹乎东南,大河绕于西北。保德最高点海拔1400米以上,最低点仅有850米。

黄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保德的地标。天桥峡的惊险,水寨岛的神奇,天桥电站的壮丽,东关渡口的繁忙,黄河六桥的通达,黄河悬崖上的石窟,黄河滩头的枣园,冯家川两省四县的大集,无一不给保德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京包铁路通车之前,黄河是南北运输大动脉,从后套、包头来的大宗粮油盐碱药材,走水路运往碛口、禹门口,每天往来一百多艘船,要在保德黄河码头停靠,集散一部分货物。发达的航运事业催生了商业的发展,使保德州城东面一个名唤东沟的谷地发展成一个商铺比栉的商埠,进而形成关市。最终成为地方政府机关所在地,是保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保德渡口创设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初名沙谷津,几经改名,民国以后称为保德渡,俗称东关渡,对岸即府谷渡。保德渡的最初职能是运兵通道,保证西北兵员快捷赶赴京城,保卫京城安全。后来职能发生变化,不仅成了秦晋两省、保府两县的交通纽带,也成为陕北通往太原、大同、京津要地的咽喉要道,西北的农副产品要通过这里输出,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要从这里输入。因为有黄河,保德成为了东西南北航运枢纽。1972年,黄河保府大桥建成通车,保德古渡完成了历史使命。

黄河鲤鱼是鱼中珍品,与淞江鲈鱼、兴凯湖鲌鱼、松花江鳜鱼共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

产于天桥峡者,名“石花鲤鱼”,是黄河鲤鱼中的极品,赤眼金鳞,红鳍红尾,体态丰满,肉肥味美,营养丰富。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成为馈赠佳品。苏轼的小儿子苏过有幸品尝过一次,作诗赞赏不已。明永乐初年,大约在1410年前后,保德石花鲤鱼成为进贡皇上的贡品。

厚重的历史

在保德李贤堎村和故城村两地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专家认定:李贤堎发现的单刃砍砸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的产物,距今10万年之前。故城村发现的石器多为打制石片,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产物,距今10万年至1万年之间。这些旧石器表明,在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保德地域内一直有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更多,根据保德县2018年地名考察报告可知,保德有古文化遗址100余处,《保德县志》中记载龙山文化遗址8处,分别是林遮峪遗址、杨家湾遗址、长沙墕遗址、栲栳梁遗址、寨圪垯遗址、南河沟遗址、党家里遗址、王家庄遗址。其中,林遮峪遗址于1963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文化特征是,石器和陶器同时使用。石器精制磨光,陶器开始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白陶极少。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较为发达。社会形态属于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

殷代晚期,保德地区成为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合部,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1971年11月27日,林遮峪村在堡梁修梯田时,挖出一个古墓,出土大量文物。这批出土文物,经专家鉴定为殷代晚期实物,同时具备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特征。

春秋时期,保德地区是晋国的边境,为了防御秦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晋国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军事机构,建筑城堡,驻扎军队,加强防卫,取名林涛寨。林涛寨的位置即今城内村,保德州城就是在林涛寨遗址上拓展扩建的。永乐年间《保德州志》说:“保德州城、保德防御千户所,本林涛寨旧城。”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之后,保德被楼烦族占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消灭了三胡,保德地区被纳入了赵国的版图。秦始皇统一天下,全国分为36郡,保德地区为太原郡属地。据清朝光绪版《山西通志》记载,西汉时期保德地区设置隶属于朔方刺使部西河郡的两个县治,分别是宣武县和武车县。

现在保德境内有两个古城遗址,一在故城村,一在白家庄村,文物部门认定为汉代城堡遗址。笔者以为,这两个城堡极有可能是宣武、武车二县的旧治所。

东汉末年,保德地区被匈奴和羌胡占据,成为中原王朝的弃地。三国至晋仍如前。西晋末年保德地区成为刘渊汉国的属地。南北朝时期,先为北魏秀容郡地,后属北齐、北周。

隋、唐均为岚州地。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属后唐和北汉。

赵光义灭北汉后,保德地区成为北宋的边防要地。当时陕北一带活跃着一支以李继迁为首的党项羌武装力量,时不时与辽国联手袭扰北宋,制造事端。淳化四年(993年),宋廷将保德地区从岚州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了一个军事单位,有驻军5000人,专门防御党项羌挑衅,故名“定羌军”,隶属于河东路。

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议和,定羌军改名保德军。景德四年(1007年),保德军行使行政职能,同下州。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将河北路与河东路割让给金国,保德军成了金国属地。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在保德军内设保德县,军、县并存。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保德军改为保德州。金朝元光元年(1222年),保德州由刺使州升级为防御州。元初隶属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年)改隶冀宁路。元宪宗七年(1249年),撤消保德县,保留保德州。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将隩州(今河曲县)、芭州(在今陕西府谷县麻镇)并入保德州。至元三年(1266年),又并入岢岚州,至元四年(1267年),岢岚州分出。明初仍为州,隶属山西省。

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县,隶属于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年),为岢岚州属地。洪武九年(1376年)恢复保德州,隶属太原府,领河曲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曲县分出。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州,领河曲、兴县。雍正八年(1730年)兴县分出。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直属山西省。民国3年(1914年)隶属雁门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民国21年(1932年),保德县属阎锡山政权的第二行政区管辖。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东征,3月30日至4月1日,75师223团71人在保德行军两天。民国26年(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派出工作团来保德发展党员,训练自卫队,组建地方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民国27年(1938年)2月28日和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两次侵犯保德,放火烧毁县城及东关。

1940年1月,保德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受晋西北行署(后改晋绥)二专署领导。1941年11月,中共晋绥二地委、晋绥二专署、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二旅司令部、晋绥二中由河曲迁来保德,1945年迁往五寨。1944年,保德县属陕甘宁边区晋北行署领导。1946年6月,改属五寨中心专署领导。1949年9月,山西省政府成立,保德县属兴县专署领导。1952年6月,保德县归忻县专署领导。1958年,忻县专署和雁北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1959年1月,保德县一分为二,分别并入河曲县和兴县,7月恢复原建置。从1961年9月开始,保德县先后隶属于忻县专署、忻县地区行政公署、忻州地区行政公署和忻州市。

丰富的资源与物产

保德是个杂粮产区,农作物多种多样,夏收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豌豆、扁豆。大秋作物有谷、糜黍、高粱、玉米、莜麦、荞麦、豆类(大黑豆、小黑豆、豇豆、绿豆、小豆、红芸豆)、山药、红薯。

保德是水果之乡,各种北方水果应有尽有。计有:红枣、梨、苹果、沙果、槟果、海棠、海红、桃、李、杏、葡萄、核桃等。全县果园面积72446.5亩,年产各种水果25882.8吨。其中枣园面积62913.5亩,年产红枣24592.7吨。

保德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明朝永乐年间《保德州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保德有枣树309株。保德红枣品质优良,是山西省八大名枣之一。 (之一)

(作者 三 木)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