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春节假期, 读书的好时光
2025年01月16日 08时45分   忻州日报

春节假期,也是读书的好时光。

传统佳节,年味浓浓,我们在合家团聚、走亲访友、外出游玩、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在阅读中走进“春节”这本大书。假期里,我们也不妨放慢脚步,在阅读中体会生活、懂得欣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正是读书天。让我们在这个春节假期,捧起书,一起阅读!

读好“春节”这本书

王 干

春节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

书的封面无疑是红色的。第一页肯定是春联,第二页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鞭炮,可能是春晚,也可能是压岁钱,还可能是饺子。每个人的记忆编排组合成春节绚丽多彩的画卷。

最近就读到一本关于春节记忆和回忆的散文集——《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书里共收录二十六位作者的二十八篇作品。作者中,有影响力大的老一辈作家,有处于上升势头的中青年新锐,不少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呈现出不同作家(尤其是不同时代的作家) 对春节、人生以及文学极为不同的理解。

说起来,作家笔下对春节的书写,还曾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参加工作之前,我担心家乡南方与北方南北差异较大,尤其是风俗习惯方面自己会不适应。然而读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后,我的这一疑虑打消了,从此更坚定了“北上”的信心,因为我在文中看到了两地几乎同样的春节民俗。老舍先生写北京的年味儿从小年开始,“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原以为南北文化差异很大,然而看了这篇文字之后,我感到很亲切,在我的家乡也有一样的习俗。

在《印象春节》这本书里,作家们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性别、不同视角来忆述他们曾经的春节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诙谐,有的沧桑,可谓同样的春节,不一样的人生。徐则臣的《缺少年味儿的春节只是一个小长假》里,对曾经的除夕记忆难以忘怀:“很多地方除夕饭都在晚上,一家人围炉夜话,来一顿丰盛的大餐,我们那里是在中午吃。一上午都忙,祖母、我妈和我姐在厨房,祖父、我爸和我在院子里,围着一张八仙桌转,给街坊邻居写对联。”他这样描述写对联的细节:“早年是祖父和我爸写,我打下手;后来是我爸和我写;再后来,我爸也袖手旁观了,看我一个人忙活。都写好了,他们拿回家贴上。”“我们的规矩是对联必须贴在饭前。邻居走后,我用剩下的纸写自家的对联,所以,我们家的午饭永远都是村子里最迟的……”

贴春联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民俗。在我老家还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我们叫“送凤凰”——一些能说会道的人走家串户,举着一个篾扎纸糊的彩“凤凰”,敲锣打鼓,边唱边说,很多词是现编的,根据不同家庭来编一些吉祥的话语;主人则会送给他们些小礼物,有红包、香烟、糖果以及年糕之类的食品。听说老家至今还沿袭着这样的风俗。当然,如今“送凤凰”不是为了得点小外快,而是一种年味浓郁的民俗,是怀旧和娱乐。上世纪80年代,我曾写过一篇名为《除夕·初一》的短篇小说,就写到这一民俗。

现在读到《印象春节》这本书,书中所写都是真实的事情,比起我早年的“春节书写”更接地气。在春节读这样的书,正合时令。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没有哪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如此丰富地融合诸多文化元素。春节包含的文化雅俗兼具、老少咸宜、动静结合。春节作为一个文化的富矿是可以反复书写的。愿更多的作家写写自己的春节感受,写写每个人心中的年味。春节这本大书,写不完,读不够。

重返经典名著的时空

李云雷

难得春节长假,我想静下心来,最初读的是《红楼梦》等名著,后来扩展到《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有时春节的阅读延续下来,竟成了贯穿全年的阅读。比如我曾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将《资治通鉴》“啃”了两遍,获益良多。

除了知识上的收获,阅读古书,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重返传统中国的时空,看到我们的先人如何一步步走来,看到我们的文明是如何形成,看到从古至今中国每一年都发生了什么,看到历史上都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看到某些偶然因素如何改变了历史进程……读史也让我对时间敏感,以至触发了一些思考。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中国人在现代化的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甚至有着独特的创造性。比如“春节”,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与公历的“元旦”并行不悖。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但在乡村和民间,仍延续着传统的以农历纪年、纪日的习惯。这种二元的时间观念,一端连着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另一端连着先进便捷的时间管理方式。中国人的“时间”在现代化的同时,充分保留了内在的弹性与丰富性。

春节期间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氛围,最适合我们重返传统中国的时空。我也曾在与家人欢聚后,阅读《乡土中国》等社会学著作。这些著作中所涉及的礼治秩序、家族观念等,虽然离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远,但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我们看到,从传统的大家族到现代的小家庭,家庭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更平等、更单纯、更独立。有一次我在重读《红楼梦》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书中所描绘的大家族内部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社会进步。想想从《红楼梦》开始,到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再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品中新的婚恋观念和家庭观念一步步取代了传统观念,体现了社会的变革。

“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家”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故乡。古人常自称郡望,如“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然而,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虽然仍有故乡观念,但迁徙的常态化与交通的便利性,让故乡、乡愁不再那般沉重,而是在新的时空中,变得轻快、愉悦。

我们的故乡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着巨变。以我的故乡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家乡到北京上学,乘坐长途汽车要花七八个小时。90年代中期铁路通车,家乡第一次有了火车,这时到北京车程要花四五个小时。我一直期盼着家乡能通高铁。2023年底,家乡终于进入“高铁时代”,从此从家乡到北京最快只需两个多小时。遥想当年外地的举人进京赶考,路上要花费数月时间,再想想自己亲身经历的长途汽车、普速列车和高铁时代,中国的发展速度让我不由感慨万千。

在阅读中重返传统中国的时空,是为了我们更好地读懂当下、走向未来。趁着假期,不妨再次读些古书、读些经典。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