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低垂、灯海绚丽。狮子山下、香江河畔,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的香港大会堂剧场内好戏连台,座无虚席。
6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主办的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暨第十二届中国戏曲节”活动中,当东方之珠激荡起慷慨激昂的晋北之声北路梆子,这朵来自黄土地孕育、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艺术之花绽放无限魅力!
香港,东方之珠,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中西文化的融合之地;忻州,晋北锁钥,表里山河的英雄热土,古代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织的前沿。不同地域却因为北路梆子有了某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文化上的认同!
这是一场文化交流、艺术鉴赏的盛会,是推动忻州地方特色戏曲北路梆子走出忻州走向更大舞台的盛会,为繁荣我市文化事业、讲好忻州故事,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经山历海:地方戏登上大舞台
6月19日下午3点,太原武宿机场,38岁的夏文勇和队员们作了最后一次整理,紧接着这支拥有68人的庞大团队登机,三个小时后,他们将落地深圳,一夜休整后赶赴香港演出。演出设备在四天前已由海关发出。此行,夏文勇负责演出的后勤事宜。
隔山跨海,尽锐出动,这对于18岁就进入北路梆子剧团的夏文勇来说是首次;如此名家云集、规模巨大,对北路梆子艺术而言也是前所未有。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因源起蒲州梆子,盛行于雁门关附近的忻州、朔州一带,所以有“生在蒲州,长在忻州”之说。数百年来,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在忻州大地扎根生长、发展嬗变,成为一朵盛开着的艺术奇葩,与中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
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作为地方戏种,北路梆子在忻州家喻户晓,不仅是戏曲舞台上的绝对担当,也是民间庙会的必备节目。上世纪50年代,北路梆子赴京演出,更是声名大振,风靡一时。2006年,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这个古老的戏种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虽不复往日辉煌,但依然是活跃于民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2023年,忻州文化研究院就组织包括北路梆子在内的三个文艺院团共完成文化惠民和文艺“七进”等各类演出607场,演员们则在一场又一场的奔赴里坚守着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一纸邀约,经山历海,是对北路梆子艺术的认可与推崇。但,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慷慨之声能否唱响国家大都市的舞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获邀后,忻州文化研究院成立筹备小组,开展相关策划、敲定演出人员、推动剧目排练,希望将北路梆子的艺术魅力完美呈现。他们深信此番外出交流并不是生硬的展示,也不是媚俗的迎合,而是基于对文化艺术的认同和尊重。
顾虑最终在演出中打消。从6月21日到6月23日,三场大戏,场场精彩,不仅得到现场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更得到凤凰新闻、《香港文汇报》、香港无线新闻等当地媒体的专门报道。那一刻,北路梆子的艺术魅力早已打破了地域与方言的隔阂,心意相通!
陌上花开,香沁满园。赴港演出的巨大成功让北路梆子艺术光华万里,甚至有人直言此番赴港足可以媲美上世纪的在京演出。忻州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燕萍高度评价,地方戏登上了大舞台,产生了大影响。演员们以精湛的表演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彰显了北路梆子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演出对北路梆子艺术和忻州文化是一次巨大的推广和宣传。忻州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惊艳亮相:“三朵梅花”共绽香江
猛龙过江,声动两岸。文化节开幕之前,忻州北路梆子“三朵梅花”赴港演出的消息已不胫而走。
“梅花奖”,中国戏曲的最高奖,戏曲演员们穷极一生想要触及的“天花板”。自1993年杨仲义在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摘回首朵“梅花”以来,忻州这方土地又先后“长”出成凤英和贾粉桃两朵“梅花”。
“淋漓侠骨气 刚劲燕赵风” 。6月21日,64岁的杨仲义到达香港大会堂剧场外时,在自己的海报前亮了个相就匆匆进入剧场走台。这并不是杨仲义第一次到港演出。这位14岁就正式坐科学艺、已在戏曲舞台上度过近五十个春秋的“全才须生”,于2009年就曾随山西晋剧团到香港参加中国梆子戏系列演出。不同的是,那一次作为北路梆子的代表,杨仲义只演了近半小时的折子戏。这一次在港演出,杨仲义率先打头阵,捧出了1993年的“摘梅”之作《醒醉记》。
当晚7点半,大幕徐起,灯光骤亮,作为北路梆子到港演出的头场戏,杨仲义惊艳亮相。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里,这位已阔别舞台近3年的老艺术家仿佛梦回当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用一次次高超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欣赏与赞誉。演出结束后,杨仲义收到了促成此次赴港演出的香港特区祥美文化艺术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眉女士的特别感谢,称赞他为香港观众带来了叹为观止的演出!
接棒第二场演出的是有“塞北明珠”美誉的成凤英。这位头顶“文华剧目奖”和“梅花奖”的双料冠军向来在创作上以善于融合创新而著称。这一次,她表演的剧目正是改编自山东梆子的《画龙点睛》。舞台上,扮演李世民的成凤英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着角色,让观众一次次在泪水和欢笑中感受人物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师妹”贾粉桃在三场戏中都有演出。她主演的《双官诰》是在港的收官演出,也是“三朵梅花”此次唯一的同台之作。三人上一次同台还要追溯到1998年,作为师哥、师姐的杨仲义和成凤英以配角入戏助阵贾粉桃夺“梅”。此番演出,三人再续前戏,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为香港观众献上了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三“花”聚港,星光璀璨,让香港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窥探到了孕育生长北路梆子的那方土地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性格。
北路梆子作为忻州民间艺术的瑰宝,在传承发展中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感情、劝善惩恶、丰富生活的美好形式。一代代艺术家们不断用自己的表演方式丰富和发展着北路梆子的艺术形式,不仅走出了贾桂林、高玉贵、董福、李万林、翟效安、孙一清、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等演艺名家,而且留存下一批经典剧目。目前,北路梆子的传统剧存抄本达400多个。近年来,忻州市文化研究院为最大程度保护这项古老艺术,在完成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北路梆子录制工作的同时及时开展“忻州文化口述史实录”工作,真实地记录“非遗”项目传承情况,让北路梆子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延续。此次演出结束后,成凤英就表示,这次北路梆子之所以能在香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就是因为有了众多前辈艺术家们为北路梆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个演员都是带着使命和责任在演出,这也正是艺术的生命力和传承的意义。
经典回响:慷慨激昂有余音
“悲欢离合双官诰,喜怒哀乐平民心。世俗风情一台戏,生旦净末唱到今。”6月23日晚,随着《双官诰》的最后一句唱词唱罢,整个剧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来自忻州文化研究院的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们久久站立,神情激动。这些在黄土高原的山川沟壑里唱了半生的演员尽情享受着观众的赞美与欣赏。
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北路梆子之外,环顾这次应邀赴港演出的团体,广东潮剧院、香港新韩江潮剧团、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福建芳华越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和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等不是地方大剧团就是更具有南方市场的剧种,可北路梆子非但率先登台亮相,而且大获成功,足见艺术之魅力不在地域区分与文化差异,更在于源自心底的认同与热爱。
在评价此次演出时,杨仲义用剧本好、舞台好、团队好、灯光好、观众好来形容,并表示是所有演员团结协作、抱团发力的结果。贾粉桃表示,三场剧目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全程服务团队的夏文勇则表示北路梆子能得到香港观众的喜爱,对北路梆子艺术和北路梆子演员都是一次鼓舞。
是鼓舞,也是映射。“三朵梅花”名满香江的背后则是北路梆子在本土市场演出“受冷”的现实,特别是人才队伍的补强成为当务之需。此次“三朵梅花”中,杨仲义与成凤英均已退休,贾粉桃也因身体原因在两年前告别舞台投入对北路梆子的艺术研究。
这次在港演出的复排导演韩晓翠就表示,演出的成功证明北路梆子有广阔的市场,但需要更多后起之秀来接棒登台。人才的接续发展才是北路梆子艺术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
近些年来,忻州文化研究院持续在人才培养和演出市场方面发力。去年组织演员们参加了忻州市第十三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兰喆、孙瑞乡、董子锐、太雨琴、杜瑞、王水先、田华等一批青年演员获奖。今年以来已参加2024年“两节”山西省优秀剧目展演展播活动、赴广州参加“三关又三川两山一曲一圣地”山西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一县一品”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动文艺展演,还在“忻腔新韵 盛世华章”忻州戏曲音乐会及本地相关节庆活动中出演。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忻州北路梆子的演员们期待着在时代的前行中,北路梆子艺术能再次迎来华彩绽放。
7月5日至7日,云中河畔,忻州大剧院连续传来慷慨激昂的唱腔和如雷般掌声。赴港归来的“三朵梅花”再次聚首,倾情上演,他们希望为家乡父老献上久违的演出……(记者 郝永峰)
设计:马 瑞
图片由忻州文化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