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何以家山:王欣的地方文史情怀
2024年06月03日 15时51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案几上放着两本散发出油墨清香的新书,一本封面上是几块形状各不相同的碑石,另一本封面则是由一些透着浓郁历史沧桑感的民间器物构成,这两本分别是王欣最新编著出版的作品——《历代碑刻》《民俗器物》。

矢志不渝 执着前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欣是忻府区逯家庄村人,他对地方文史的执着来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小时候就对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上学时更是偏爱读些历史书籍,高考决定报考历史专业,毕业后在忻州市第二中学校任历史老师。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无疑是人生一大幸事。从此,王欣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研究。有次上课,学生提问,“忻州”这一地名是怎么来的,是否与《魏土地记》中所载的“刘邦欣然而过”有关?

带着这个疑问,王欣开始探索忻州地名的来历。他发现有学者根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出平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欣然”,推测刘邦因白登山突围彻底摆脱了匈奴而欣然,故用当时与“欣”字同义的“忻”来命名。但问题在于,刘邦是公元前200年从白登山脱围,彼时忻府区一带仍归太原郡管辖,甚至一度以“阳曲”为名。公元215年,曹操政权将雁北人民迁入滹沱河上游盆地,还将很多原本位于雁北的郡县迁入,并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新兴郡”。南北朝时期,“新兴郡”先后被改为“晋昌郡”“肆卢郡”“肆州”,隋朝时又改回“新兴郡”,公元600年前后才改为“忻州”。也就是说,从刘邦的“欣然”开始,一直过了800年左右,“忻州”才正式出现,所以“欣然”说顶多是前人的一种误解,经不起推敲。

随后,王欣在查阅《元和郡县图志》时又发现一种观点,认为因忻州境内有一个忻口村,故以“忻”命名。事实上,在忻州附近还曾有一条叫“忻水”的河流,忻口便是忻水汇入滹沱河的地方。以“水”为名在中国古代很常见,那么忻水又是今天的哪条河流呢?从如今河道来看,滹沱河的支流北云中河与《明史·地理志》里“忻州,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的说法较为吻合,且忻口村就在北云中河入滹沱河的交汇处。如此推断,忻州之名很有可能不是因为“忻口”,而是因为“忻水”,先有“忻水”,再有“忻口”,最后有“忻州”。这一考证成果,更加坚定了王欣研究地方文史的决心。于是,他遍历忻州山川,详细搜寻资料。2002年,编著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史专著——《秀容古韵》,内容涵盖城池古建、民居艺术、古风遗存、史迹考证等。

锚定目标 求真溯源

史家把求真、求实、经世致用作为历史研究的自觉追求,努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获取历史的启迪或教训,使史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忻州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英勇奋斗,谱写出一首首波澜壮阔的英雄赞歌。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需要把过去的革命历程加以总结记录。于是,为了获取珍贵的历史资料,王欣开始了南下北上、东奔西跑的采访旅途。

2019年,王欣编著的《忻县历史纪事》面世。该书全面讲述了民国时期忻县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变革,填补了忻府区地方史研究方面的空白。2021年,他主编的《红色记忆——忻府区革命回忆录选编》出版。该书均为忻府区老干部的回忆录,记述了忻府区1934年至1949年间的革命斗争史,展示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成为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意义重大。

满腔热忱 审慎严谨

忻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北路梆子、二人台、神池道情、繁峙秧歌、代县挠阁、定襄面塑、静乐剪纸等1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拥有“摔跤之乡”“中国八音之乡”“民间文化艺术”等一张张闪耀的文化名片。为帮助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王欣受邀主编《忻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说》一书,期间他和同事进行实地考察,全面梳理,为非遗传承做了大量开创性基础工作。

历史研究作为一门探究事实真相的学问,需要研究者具有一种宝贵的人格气质,即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敢讲真话、不计利害的精神。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王欣通过研究发现,《永乐大典》中有一张关于忻州的图,画出了忻州古城城墙的走向。《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另外,乾隆《直隶忻州志》中还有一幅忻州城图,图中北城门外是一座方形瓮城,且瓮城门道是直道。瓮城门道有两种,一种是屈曲道,城门和瓮城门成直角;另一种是直道,城门和瓮城门在一条直线上,是专为皇帝亲临预留的通道,故又称“御道”。

情系古城 铭记乡愁

王欣爱好广泛,尤其喜欢摄影、文学,早在2004年就出版了个人诗文集《杏花雨》,作品《秀容古韵》获得忻州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他荣获“山西省最美读书人提名奖”,并被忻州师范学院区域文化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王欣将镜头聚焦地方风土民情,深入山区拍摄了许多展现地域特色的作品,并入选多个摄影展。他撰写的摄影论文在《摄影导报》发表,相关作品收入《中国摄影家全集》《当代摄影家名录名作》。2018年王欣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19年他主编出版了摄影专辑《光影传情》,2023年举办“光影人生”个人摄影展。

丰富的艺术才情为王欣从事地方史研究提供了强大助力。多年来,他穿梭于忻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我爱古城池,我爱古店铺,我爱古民居,更爱那淳朴、深邃的古建文化。”对古城炽热的情感促使他进一步深思古城的发展与改造,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要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古城记忆。

遍历山乡 揽胜拾遗

传统村落是传统建筑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古建筑和传统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被誉为“活态文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坚守,更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与传承。王欣主编的《忻府古村》集村落文化之大成,收录了忻府区所辖各行政村的历史资料,内容涵盖村庄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这种对村落文化的整理、辑录,旨在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让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起来,使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我国票证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家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为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的专用购买凭证。方寸票证,记录了时代变迁,浓缩了中国农业、商业、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从收藏角度来看,票证体现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时代特征,其研究价值不可限量。王欣对票证的收藏已有20余载,2022年其作品《历史票证》出版,广受好评。序言中介绍:“《历史票证》作为钩沉历史的缩影,以票证形式生动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资料丰富,有资政、存史、育人之功效。”好友张希田亦写诗称赞:“史家博学重搜求,千载文明曲径收。简练释文方片照,且从票证阅春秋。”

传承文脉 弘扬精神

王欣的文字在求真、求实基础上,更多还带有一种温度。他曾说:“作为忻州人,我热爱着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因而我的作品也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确,无论是慷慨激昂的《忻县历史纪事》《红色记忆》,还是朴素真挚的《忻府古村》《忻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说》,抑或是古朴厚重的《历代碑刻》《忻府区志》,王欣的每部作品都饱含丰富情感,值得人们细细品读。

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换来的是丰硕成果。粗略统计,由王欣担任主编出版的文史书籍有《秀容古韵》《忻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说》《忻县历史纪事》《忻府古村》《忻府古建》《历史票证》《历代碑刻》《民俗器物》《光影传情》《忻府区志》等,此外他还参与编著了《文化奇峰——傅山》《金元泰斗——元好问》《金元文宗》《春秋三义士》《浴血抗战》《布衣奇士》等,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说过:“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如今王欣虽已年过花甲,但依旧精力充沛。一本本装帧精美的文史书籍,倾注了他无数心血和汗水,无声见证着他多年来青春昂扬的步履。(王建勇)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