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老人痴迷于民歌事业,从6岁开始演唱民歌,70多年来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同时,他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保德民歌达500余首。2013年以来,他成立保德民歌培训班坚持免费办班上课,培训民歌学员一万余人次,学员遍及晋陕蒙。
他就是杨仲清,保德县东关镇人,现年83岁,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山西省音协会员,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德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歌声唱响中华大地
杨仲清与民歌的缘分,从他父亲一辈就开始了。在民歌音乐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跟父亲在古会期间上街头扭秧歌、说快板,刚满6岁就能登台演唱《大红公鸡窗台卧》等民歌。
上学期间,老师发现他有音乐天赋,就经常鼓励他向这方面发展。在老师的指点下,他懂得了简单的乐理知识并学会了简谱,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只要有空闲时间,不是看剧本就是看歌唱方面的书,就连走路也口不离曲,出门时总爱带个小本子,和老人们聊过去的乡土民歌,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小调和曲目。那个年代,教材缺乏,他就反复看电影听插曲,一遍一遍练习。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打好了基础。中学时期他登台演出,参演了《刘胡兰》《洪湖赤卫队》等剧目,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唱就是七十多年。
1965年,他参加总参直属工程兵组织的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72年他在化肥厂工作期间,以一曲《走西口》一举成名;1976年,他首次参加忻州地区组织的民歌调演。之后他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全市文艺调演,获国家、省级奖项60多次。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杨仲清老师应中国唱片总公司等单位邀请录制民歌60余首,为15部电视剧及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等配唱民歌插曲、录制音像光盘、盒式磁带,这让他的歌声传遍全国各地。杨仲清还被山西电视台聘为“特约歌手”,被忻州地区行署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同时被全国各大媒体誉为“黄河之滨民歌王”“黄河歌王”“保德民歌活化石”“民歌二人台非遗文化传承人”等。他首唱的保德民歌《那是个谁》成为民歌经典在全国各地至今传唱不断。
挖掘创作保德民歌
从1963年以来,杨仲清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保德民歌多达500余首,不少民歌被收入《中国民歌集成·山西卷》《群众文化》《山西民歌300首》《忻州地区民歌集》等专业著作,《光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农民报》等20多家报刊杂志刊登了80多篇关于他的民歌艺术文章。其中,杨仲清的《三天路程两天到》《人在外面心在家》《满村村就数妹妹好》被收入中国唱片总公司的《山西民歌》,《那是个谁》《大红公鸡窗台上卧》被广州音影有限公司出品发行,《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难活不过人想人》《想亲亲》《水刮西包头》被山西音像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香港音像公司等单位出品发行。
1985年,太原电视台拍摄音乐专题片《歌乡行》,录制了由杨仲清等几位民歌手演唱的六首民歌,获得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他创作的民歌《周总理永远活在咱心中》在山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汇演中获全省一等奖,他唱的《三天路程两天到》在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被文化部、广电部评为声乐类二等奖。1987年10月,杨仲清和杨爱珍随山西省民间艺术团访问日本,首次将《那是个谁》唱到了国外。
培育保德民歌传承人
为进一步弘扬保德民歌艺术,杨仲清老师退而不休,常年参加县文化馆的文艺下乡演出,2013年,70多岁的杨仲清举办了保德民歌培训班。10多年来,他坚持每周一、三、五下午免费上课,每次上课学员有20多人,培训累计一万余人次。杨仲清老师说:“培育民歌手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杨仲清老师通过打电话、微信联系、上门做工作,讲述唱民歌的好处,讲述马玉涛、马啸等保德籍歌唱家的故事,动员民歌爱好者参加民歌培训学习。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声音底子很不错的学员,一段时间没有来上课,他不顾年老体弱,不厌其烦几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其参加培训。只要学员有需要,杨仲清老师可以在班上教、上门教、电话教、微信教。杨仲清说:“只要学员喜欢唱、能学会,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也是我最大的快乐。”从民歌班走出的学员河曲邬光、内蒙岳小英、重庆赵侯宁和保德陈彦凤、杨必胜、袁佳佳等20余人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赛事大奖。大批民歌学员学有所成,长期活跃在基层各类文艺表演、比赛现场。张平平、张海珍、吴瑞霞等学员长期活跃在婚庆活动现场助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杨仲清老师对自己的总结是:“一生唱民歌,民歌是我魂。一生爱民歌,民歌是我命。”(冯 云)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