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他的心胸像家乡的碾河水一样宽广;也有人说,他的追求如家乡的黄土地一样质朴。他,经常身背相机,出现于会场和各类活动现场;他,或徜徉于地埂田堰,或漫行于沟边溪畔,进行采风和创作;他,多方运筹,成立文艺协会,搭建文化平台……他,就是静乐县文联主席范亮后。
人们都喜欢叫他:老范。
1
老范是静乐的影人。
老范还是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记者,静乐县第一届摄影家协会主席……
艺术没有捷径可走。艰辛的艺术磨砺,练就了老范倚马可待的真功夫。2012年在忻州市“喜迎十八大摄影艺术展览”中,其作《日出万华山》荣获优秀作品奖;2016年在山西省水利厅举办的“春满汾河之春”摄影大赛中,其作《春满汾河》荣获一等奖;2018年其表现静乐大美风光的摄影作品《晋西北奇观悬钟山》《中华北天柱》《静地乐土话静乐》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老范的摄影作品,常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感觉。其代表作《藜麦之乡的静乐县城》,称得上是大气之作。画面上,三山耸立,两河纵横,古松祥云,浑然天成。整个县城犹如一只天鹅,或振翅欲飞,英姿勃发;或扶摇直上,搅动九天云霄。
老范生在碾河畔,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喜拍雪景的老范,每下一场雪,就上一次山。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机位,他几乎跑遍了天柱山的沟沟岔岔;为了一张理想照片,同一个位置的片子要拍十次、二十次,甚至上百次。终于,在老范众多的雪景样片中,选出了一组足以表现天柱山雪后美景的照片,画面中的山挺拔俊秀,雪晶莹剔透,充溢着浓浓的空灵之气。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老范能从镜头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让心灵得到净化,让文化得以传承。
2
老范是静乐的忙人。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需要一双妙手,更需要一颗初心。
老范担任文联主席之初,以拳拳之心助力圆了山里娃高慧慧的大学梦。慧慧7岁那年,父亲罹患脉管炎,一次次的手术让原本一米八的汉子只能依靠轮椅代步。面对困境,高家夫妇也盼女儿成才。老范得知情况后,决心不让这个优秀的孩子就此中断学业。他深入高家,拍了一组让人落泪又暖心的片子,题为《追梦》,唤起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行动。筹到学费后,他又亲自把当年高考成绩优秀的慧慧送到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他爬上了人迹罕至的玉石窑主峰,发现了洞口右侧石壁刻碑,碑文清晰可辨,系隆庆元年所刻,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他以空灵飘逸的图片和娓娓道来的文字揭开了《神秘万华山》的面纱;他以影像志的形式记录了静乐的传统手艺擀毡、榨油、磨豆腐、摊黄等,使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恢复了往昔光华。
他,太忙了。
在忙忙碌碌中,老范对这片土地、这个职业、这种生活似乎产生了一种越来越浓烈的热爱之情。走在田野上,他品尝的风儿是甜的;坐在办公室,他呼吸的空气是香的,他热爱着自己的事业。
3
老范是静乐的名人。
在老范身边,聚集着传承和弘扬静乐文化的一大群人,他们一起谈创作、谈书法、谈绘画,聊剪纸、聊音乐、聊影视剧……
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多远,都要落叶归根。
堂儿上乡黑庆村的赵计拴,是位闯出一方天地的成功人士,离开家乡后,因故土之情,想拍摄一组家乡的照片。但是,苦于笔拙和摄影技术不专业,赵计拴联系到了老范。说明来意后,老范欣然答应,他说:“反映静乐县山山水水就是我的本职工作,不需要出钱付费。”一个星期天,老范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翻山越岭,奔赴堂儿上乡黑庆村,进行全方位的“寻根”创作。制成了小视频、摄影集,在相关媒体上进行了报道。此次“寻根”之旅,赵计拴感慨万千。老范和众人的努力,促成了老乡和游子的“手拉手”。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正是因为老范的热心肠,所以人们有事都愿意找他。
当“名人”太累了,周围的朋友对他说:“一无钱,二又累,咱这图啥呢?”
老范却说:“有人找,说明咱们有价值,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累也值得。”
喝碾河水长大的汉子,有着对脚下故土深深的眷恋。静乐的锦山绣水,鹅城的风土人情,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张天柱)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