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山西新闻>>正文
全球首个极地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在南极秦岭站启用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牵头研发
2025年03月03日 09时57分   山西日报

图为安装在秦岭站风场的“水滴形”风机。本报通讯员摄

本报讯(记者李林霞)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目前开站已满一年。记者3月1日从太原理工大学了解到,当天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南极极端环境下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标志着我国在极地能源领域实现绿色科考。太原理工大学是秦岭站新能源系统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单位。

2023年11月,南极秦岭站“风—光—氢—储—荷”新能源系统建设项目获批,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教授为项目首席科学家。2024年3月至7月,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组织下,太原理工大学牵头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中电18所、清华大学、中电丰业、国家电投、华能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先后攻克低温燃料电池冷启动技术、燃料电池抗低温冰冻技术、“制氢—储氢—输氢”控制系统、极端环境下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关键技术,设计开发了适应南极环境的抗低温抗强风“水滴形”风机。2024年9月,在太原和内蒙古两地分别开展“风—光—氢—储—荷”新能源系统联调联试。2024年11月,整套新能源系统运往南极。据介绍,在该新能源系统中,光伏和风电总容量达到200kW,占整个秦岭站总发电容量的60%,同时采用氢能作为长周期储能,实现极昼极夜各180天的极端能量平衡。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kW负荷的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

为了确保新能源系统能够在南极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在研发阶段,太原理工大学还专门建设了模拟南极极端环境的实验室,具备模拟南极极寒、强风、暴雪、极昼极夜、强地磁、强紫外线、低压低氧等近10种相互耦合极端环境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研究难、测试难和运维难等难题。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