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山西,雨后初霁。对于文水县杨某的亲属而言,这个秋天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场持续了32年的漫长等待,终于随着两名犯罪嫌疑人的落网而画上句号。10月26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警方凭借一枚沉睡了32年的指纹,在刑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成功跨越千里侦破一起命案积案。
深夜血案
一枚指纹成关键线索
时间倒流至1993年3月16日那个寂静的凌晨。文水县一个小村庄里,两个鬼祟的身影潜入村民杨某家中。翻箱倒柜的声响惊醒了杨某和她未成年的小儿子。为防止罪行败露,两名入侵者竟用铁丝和裤带残忍地将杨某母子二人勒死,随后消失在夜色中。案发后,文水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火速赶到现场。
“当时提取到6枚指纹和若干鞋印,其中在外围一块玻璃上发现的一枚相对完整的指纹最为关键。”一位参与当年现场勘查的老民警回忆道。然而,受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刑侦技术,这枚承载着破案希望的指纹,在经历了两个多月、辐射现场周边3公里的大规模摸排和适龄人员指纹采集比对后,依然未能指向真凶。这起陷入僵局的案件,成为办案民警心头的一块巨石,更是受害家庭难以愈合的创伤。
32年,世事变迁,文水县公安局的办案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这起命案积案的追踪从未停止。随着命案积案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当年的案卷被逐一电子化,物证被反复检视。
转机出现在对那枚关键指纹的再鉴定上。吕梁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支队的民警石岩道出了技术突破的艰辛:“当年保存的是黑白照片,直接转为电子版比对成功率极低。”技术团队历经数周攻坚,对指纹进行精细化处理,一次次优化、一次次比对,最终成功锁定四川籍人员曾某。
“外地人在文水作案?”这个疑问曾让专案组成员心头一沉。但任何线索都不容放过,文水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二中队指导员梁建成带领两名民警,立即奔赴四川乐至县。
千里追凶
嫌犯黄河边上心理防线崩塌
四川丘陵地带的山路崎岖险峻,民警冒着风险,在无法通车的路段徒步四十多分钟才找到曾某的老家,却扑了个空。民警随即巧妙调整策略,在当地派出所配合下,电话联系上了曾某,并得知其在乐至县一工地当保安。
今年9月9日,在工地办公室,曾某面对突如其来的民警,异常平静地在传唤通知书上签了字。“肯定有问题!正常人看到通知第一反应情绪会很大。”梁建成敏锐地察觉异样。技术民警当即采集了其指纹进行现场比对,确认案发现场的那枚完整指纹就是曾某留下的。
“当他的身份得以证实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案子终于迎来了曙光。”专案组民警说,在办好手续带曾某返回山西的车上,刚一 开始,其拒不交代罪行。但有点话痨的他却以各种理由找民警说话,试探意味明显。对此,民警置之不理。走到黄河大桥时,曾某突然如坐针毡,问了一句:“这是黄河吧?”“是,过了黄河就进入山西境内了。”听到民警的肯定回答后,他知道自己再次踏上了这片埋藏着他罪恶记忆的土地。随后,“故地重游”的曾某心理防线终于崩塌,开始交代了那段他从未敢跟人提及的过往。
根据曾某的供述,专案民警通过深度分析研判,锁定另一名犯罪嫌疑人贺某身份,马不停蹄赶往四川简阳市,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将其抓获。
正义归位
公安机关32年不言放弃
在铁的证据面前,二人如实供述了自己32年前的犯罪事实。
1993年,曾某和贺某结伴到太原打工,文水县一包工头招工时,二人又一起到了文水,在一家焦化厂务工。一天晚上,二人路过一处民宅时,发现不仅院墙低矮还没有大门,于是临时起意,决定搞点钱花花。一直等到凌晨时分,二人便开始作案。谁料,在屋里翻找财物时,惊动了杨某母子。怕事情败露的二人随即扑上去,一人用铁丝死死勒住杨某的脖子,一人用裤带勒住孩子的脖子,直至对方断气。作案后,二人迅速逃离现场。因当时通讯手段不发达,此后二人也再无联系。有案在身的曾某从不敢回村,也不和家人联系,更不敢结婚成家,而是四处打零工为生。他以为过去这么多年早已相安无事,没想到警察还是找到了他。
案件告破的消息传来,受害人杨某的亲属激动不已,因脑梗瘫痪在床的杨某老父亲虽已无法言语,却面对着墙壁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泪水,是对逝去亲人的告慰,也是对公安机关32年不懈追凶的无声感激。
近日,杨某的亲属专程向公安机关送去锦旗和感谢信,表达他们深深的谢意。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辛戈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