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本级新能源公务用车配备占比达51.6%;公务用餐成本同比降低35%;7大集中办公区覆盖省直机关70%以上的单位,大幅降低了运行成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效能,亮眼的数据、可喜的成果,不仅彰显了社会风气向俭朴务实的转变,更凸显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逐步制度化、常态化、精细化的成效。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正是推动节约从“软要求”走向“硬约束”,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作为”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我省持续织密制度之网,《山西省预防和制止餐饮浪费规定》实施四年来,为公务用餐、职工食堂、校园餐饮等划定清晰红线,构建起全链条、全环节的节粮体系;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推行“全省一张网”管理模式,对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实施统一调度与智能监管,筑牢了防止公车私用的“防火墙”,避免了资源闲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将节约要求嵌入管理全流程,才能让“过紧日子”成为常态,让“省下来的钱”真正用在民生紧要处、用在发展关键处。
数字化、智能化为精细化管理注入新动能。吕梁市推行能源费用托管模式,由专业团队对老旧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实现空调、水电暖的全流程监控与能耗异常实时预警……技术赋能不仅精准识别浪费节点、优化资源配置,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推动“要我节约”向“我要节约”转变。
节约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今年以来,我省高校校园劲吹“节约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启动“餐盘亮剑行动月”;中北大学推行“节油桶”举措,实施光盘即赠水果奖励;山西医科大学将“光盘打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效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勤俭节约渐成校园新“食”尚。探索设立节约监督员、定期通报浪费现象、及时处置可回收物品,都可以更好地构建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共治格局,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深入人心。
节约的深层力量,源于文化的认同。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古训,到“节约就是增产,节流就是增效”的观念,勤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光盘行动”渐入人心,“舌尖上的浪费”有所改观,绿色出行渐成风尚,节约意识正悄然融入日常。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持之以恒。当每一盏灯都被智能管控、每一张纸都被物尽其用、每一餐饭都被珍惜对待……节约便不再是“理念提倡”,而是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
郑娜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