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消费金融平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过度营销贷款,给缺乏还款能力的年轻消费群体过度放贷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花呗、信用卡、白条等打着“无门槛、先消费、后还款”的旗号,让年轻人轻松实现超前消费。于企业来说,提前刺激消费,挖掘购买者消费潜力,提升企业营业额;于个人来说,贷款降低了消费门槛,轻而易举就可以提前拥有想要的东西,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感;于地方来说,消费能力转化为消费需求,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形成消费与发展的良好循环。看起来超前消费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必须培养更理性的消费观。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信息时代,日常生活每天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填满,各种各样信息诱惑人们——要过精致的生活,深深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欲望是无穷的,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了看似精致的生活,习惯了奢侈品,欲望就会像无底洞一样被激发起来,最终吞噬消费者。事实上,买买买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新兴的直播卖货,那热烈的气氛配上巧舌如簧的讲解,再加上吸引眼球的打折促销,拒绝它就等于拒绝美丽,拒绝万众瞩目的高光,拒绝精致而美好的生活。一句“买它”,就让一些年轻人乖乖掏空了腰包。然而,当看着这堆品质精良却用不上的小物件,有的甚至成为角落里吃灰的囤货时,扪心自问:这一切真的有必要吗?
冲动是魔鬼。每次疯狂购物后第二天醒来,看着刷爆的花呗额度和信用卡,是不是后悔至极呢?随着开销越来越多,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这个月花呗还完了,立马再借钱去还白条,逐渐把各个平台都借了一个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深陷在过度消费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引发信用危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超前消费还是慎之又慎、适可而止为好,量入为出才是王道。否则,等到消费冲动和物欲成长到自己控制不住的时候,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甚至是走向无法靠岸的苦海、万劫不复的深渊。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不能靠购物获得的短暂精致堆砌出来。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依靠消费提升的存在感、价值感是虚假不实的。对于超前消费,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如果一个人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对未来可支配资源有一定的预见,在适度的范围内超前消费,可以增加个人的责任感,身上有压力,行动上也会有动力。关键是,我们应该在国民基础教育中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传授相应的金融知识、理财课程,培养年轻人的金钱意识和财富管理。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管理,特别是对互联网信贷平台的审核,同时提高年轻人消费贷款门槛,从制度上遏制超前消费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消费是一种行为方式,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铺张浪费之风的扭转,固然需要加强制度约束,但更需要从观念上铲除浪费产生的文化土壤,营造适度、健康、科学、文明的理性消费氛围。教育年轻人树立正确消费观,是全社会特别是有关行业、部门、单位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思想决定行为,行动决定效果。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马银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