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事业催人奋进,宏伟目标引领前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统筹推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蓄势发力,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级各部门因地制宜落实部署的重要内容。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县拥有雁门关、边靖楼等4处“国保”、444处文物古迹,以及10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特别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峨口挠阁等国家级非遗,不仅是代县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边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这些都是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代县文旅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建霞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代县正以“高铁赋能”“关城联动”“文体旅融合”打造“全国知名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这与全会强调的“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是高度契合的。我们要深化文旅、文博、文创融合,用创意的表达、新技术的赋能、跨领域的融合以及市场化的运营,把代县的边塞军事文化、非遗民俗文化、文物古迹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创造更多富有内涵又能引起共鸣的文旅体验和作品,让更多的人从一件件文创、一段段体验、一幕幕展演、一个个故事和一次次共鸣中,把代县的文化记忆装进行囊、带向四方。
以法兰锻造产业作为立县之基的定襄县,截至2024年,该产业总产值达170.5亿元,锻件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4%,风电塔筒法兰市场份额占全国60%,特别是在航空高温钛合金锻件、医用钛合金关节假体等高端锻件上取得突破。同时,“定襄法兰”专业镇构建的完善产业生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农文旅的创新发展,共同为当地经济多元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定襄县发改局局长李晓明表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未来定襄发展既面临产业路径依赖、环保约束趋紧、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又拥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新质生产力理念引领等重大机遇。“十五五”时期,定襄定位打造全国高端基础部件绿色制造基地、建设全省工农旅融合发展体验目的地、构建晋北现代综合物流节点城市、争当全市城乡共同富裕先行区。围绕“全省法兰专业镇”“中国锻造之乡”的基础性定位,以“绿色”与“高端”为驱动,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精特新”等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拓展。依托雄忻高铁经济带、五台山机场临空港、北同蒲忻河铁路城区改线暨钢贸物流园专站、华北大五金市场等项目建设,定襄县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智能化物流园区,助力县域法兰锻造、农产品降本增效。该物流体系旨在服务忻州、晋北,辐射京津冀地区,使之成为区域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并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极。讲好定襄故事,融入五台山、忻州古城大旅游圈,全力打造一个“可观、可学、可品”的三晋产学研文化体验地,让文化资源切实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十四五”以来,五寨县立足“晋西北唯一富水县”的资源禀赋,以75万亩耕地、人均8亩耕地的扎实“家底”为依托,深耕80里“丁”字平川沃土,把“米粮川”的天然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五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赤卫红表示,锚定“中国甜糯玉米之乡”和优质杂粮种植基地定位,五寨县通过构建“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与“六统一”管理体系,全县形成9个种植基地、30余个专业村的规模化布局,甜糯玉米年产量突破2亿穗。依托清连河、朱家川河纵横交织的水资源优势,引进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与水肥一体化系统,推动玉米亩产量提升近10%。投资4.2亿元打造甜糯玉米产业园,配备每小时加工27万穗的智能化生产线,采用“3小时锁鲜”与常温保鲜工艺,通过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筑牢质量防线。如今的五寨县,甜糯玉米串起“致富链”,道地药材撑起“增收伞”,特色物产擦亮“金招牌”。2025年以来,仅甜糯玉米产业就带动4750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为“十四五”农业发展圆满收官,也为“十五五”迈向“20万亩种植、30条生产线、60亿产值”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让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与百姓幸福的“摇钱树”。
(任逢春 靳晓红 张玉虎 刘睿 王剑锋 郭雪梅)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