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统种共富”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原平市西镇乡下薛孤村探索农业规模化经营纪实
2025年08月29日 11时47分   忻州日报

原平市西镇乡下薛孤村万亩良田局部。本报通讯员摄

处暑节气刚过,原平市西镇乡下薛孤村的广袤田野间已呈现出一派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整齐连片的玉米长势喜人,大型农业机械整装待发,处处展现着“统种共富”模式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统种共富”——这一由村党支部引领的创新实践,正深刻改变着村庄的面貌。数据显示,去年该模式为村民每亩地节省成本20元,村集体增收12万元;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将突破20万元大关。

直面困境 创新求变

下薛孤村面临的挑战是中国众多乡村共同的挑战: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63%;土地分散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机械化程度低,种地费时费力;散户种植抗风险能力弱;单户种植效益不均衡。下薛孤村党支部决心破局,按照原平市委“集体增收、农民增富、环境增美、组织增力”的要求,探索出以党支部引领为核心,“统一采购、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为抓手的“统种共富”模式。

“一社四部” 协同运转

为支撑“五统一”落地,下薛孤村构建了党支部统一领导下的“一社四部”运行体系。“一社”即“原平市下薛孤村统种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四部”则独立核算、协同发力——

信用合作部破解资金瓶颈。创新推出“乡情股”吸引在外能人支持,“老人股”保障65岁以上老人收益,“普通股”面向全体村民。通过三种模式共筹集资金117.7万元,实现“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

土地合作部攻坚整合难题。村“两委”干部、党员骨干深入农户,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灵活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包产、托管服务四种方式,成功整合土地2300亩。其中土地流转支出83万元,入股模式每亩保底800元并随粮价浮动分红,包产模式保障农户基本产量,实现了“小田变大田”。

购销合作部实现降本增效。春耕时节统一采购农资成效显著:化肥每袋低于市场价15元,籽种每斤低于市场价3元,加上农药节省,总计节支7.8万元。秋后统一销售,预计每斤玉米售价可提高1分钱,按亩产1900斤核算将增收4.3万元,“单采变团购,散户变大户”优势尽显。

农机合作部提升作业效率。整合集体与农户农机,投入117万元购置新设备。秋收划设三大片区集中作业,12台收割机联合作业,将周期从20多天缩短至8天,收割费用由每亩120元降至100元。6000亩庄稼统一收割,为村民节省12万元,集体增收10万元。农闲时农机对外承揽业务,持续创收。

成果丰硕 活力迸发

“统种共富”带来了“三降四升”的显著效应: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作业成本降低、收益风险降低;土地效益提升、生产效率提升、集体收入提升、农民收入提升。规模化经营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原平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精准对接,已帮助18名村民进入本地铝厂工作,32人在忻州、太原就业。近期20名村民接受渔具制作培训,未来将实现家门口计件增收。邻村实践表明,熟练工月收入可达1500元左右。

科技力量也为“共富”注入新动能。依托“统种共富”基础,下薛孤村成为山西农业大学“玉米单产提升项目”核心示范点,示范种植530亩玉米试验田。项目推广精准化控、水肥调控、一喷多促等新技术,以科技赋能农业增效。

精神富足 乡村和美

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加富足。连续十年的“家乡情”村民自办晚会、辐射周边县市的乒乓球赛事、入选市级非遗的“杠箱”表演、活跃的书画散曲创作队伍及其田园书画展,共同构成了下薛孤村独特的文化风景线。这些活动与市委推动的“文艺、体育、赛事、健康、科技进农村”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组织强引领、活动聚人心”。

下薛孤村的实践充分证明,“统种共富”模式有效破解了乡村发展瓶颈,通过组织创新引领资源整合、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效率、多元路径促进农民增收,生动诠释了“集体有作为、农民得实惠、乡村焕新颜”的乡村振兴内涵,为同类乡村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平经验”。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下薛孤村正朝着村强民富、人和景美的共同富裕目标阔步前行。

(记者刘鑫林)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