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大山深处的健康守护者

——忻州市老中青乡村医务工作者持续接力服务的事迹
2025年08月19日 12时16分   忻州日报

编者按: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聚焦奋战在乡村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一代又一代持续接力,以医者仁心守护村民健康,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筑起了乡村健康的坚固防线。

在忻州的群山沟壑之间、黄土高坡之上,散落着无数个宁静的村落。在通往这些村庄的蜿蜒山路上,经常会出现一个白色身影背着药箱不断前行。他们或是满头银发的老村医,或是步履稳健的中年大夫,或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医者。他们没有尖端的诊疗设备,却有最真挚的医者仁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他们,就是忻州乡村最可爱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老辈坚守:用一生作答“医者使命”

“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这句话,是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坚守将近50年的承诺。1977年,14岁的刘桂珍本可以走出大山求学,却在父亲的劝说下,接过了乡村医生的担子。那时的段家湾村,缺医少药是常态,村民看病要走十几里山路。刘桂珍背着简单的药箱,成了村里唯一的“健康希望”。

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深夜突发急病,需要输液治疗,刘桂珍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赶到老人家中。输液管里的药液随着夜色慢慢滴落,她守在炕边,一会儿摸摸老人的额头,一会儿查看输液情况,直到天快亮时老人病情稳定,她才松了口气。老人过意不去,炸了一碗油糕给她,那股暖意,刘桂珍记了一辈子。40多年来,她看病从不收出诊费,药品按进价卖,遇到困难村民直接免单,甚至自掏腰包帮他们缴医保。如今60多岁的她,依旧每天穿梭在村里。既是村医,又是村支书、村主任,还曾是代课老师,“一肩四挑”的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小山村的一片天。

在偏关县新关镇磁窑沟村,裴家父子的故事同样动人。77岁的裴永发,从小跟着姥爷学习中医。“海藏妊娠六合汤、四物为君妙义长……”提起《汤头歌诀》,老人张口就来,这些泛黄的医书,是他一辈子的“宝贝”。将近50岁的村民秦铁柱至今记得,当年母亲生他时大出血,产婆都吓走了,是不到30岁的裴永发冲上门,一边针灸止血,一边安排送医,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他们母子。

如今,裴永发的儿子裴俊峰接过了药箱。18岁中专毕业回村当村医,20多年来,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穿破了无数双鞋,却把全村1000多人的健康状况记在了心里。60多岁的低保户秦占仁偏瘫在床,老伴是聋哑人,裴俊峰每天上门换药、翻身、擦身,还煎好中药送过去。去年夏天,秦占仁长了褥疮,失去活下去的信心,裴俊峰一边耐心疏导,一边精心治疗,近一个月后,褥疮痊愈,秦占仁拉着他的手哭着说:“小裴,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父子俩接力守护,让磁窑沟村卫生室实现了365天“白天坐诊、夜间出诊”,成为偏关县140个村卫生室里的“标杆”。

中年担当:以创新与仁心破解“乡村痛点”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这句话,刻在河曲县沙坪乡卫生院院长王帅东的工作笔记扉页上。1999年从忻州卫校中医专业毕业后,王帅东就扎根基层,2008年,他考上了县城卫生监督员的岗位,却因为舍不得沙坪乡的村民、放不下热爱的中医,毅然放弃了机会。

沙坪乡常住人口约1200多人,98%是60岁以上的老人,慢性病、关节疼痛是常见问题。传统中药煎服麻烦、见效慢,老人常常不愿坚持。王帅东琢磨着创新。他翻阅大量医书,反复试验,提出了“中医内病外治法”:把药材打碎、研磨、熬煮后,贴在穴位上治病。这种方法不用口服,减少了胃肠刺激,还方便携带,可刚开始,村民都不相信。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王帅东先在自己身上试药,再带着团队下乡义诊。六十多岁的菅俊青开大车多年,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和关节炎,严重时躺在床上不能动。王帅东给其贴了中药敷贴,还搭配针灸,半个月后,菅俊青就能下地走路了。“以前去市里看病不方便,现在在卫生院就能治,王院长的方法很管用!”如今,“内病外治法”成了沙坪乡老人的“福音”。王帅东还把健康科普编成顺口溜:“盐罐少抓一撮,血管少堵一分”,带着老人在晒谷场上跳降压操,使健康理念慢慢扎根。

在繁峙县繁城镇卫生院,夏永红的26年,是连轴转的26年。每天清晨,他第一个到医院,晚上到病房转一圈才能放心离开,一天要走一万多步,接近百个电话,双下肢常常肿得能按出坑。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测血压、插胃管、换尿管,他一次次上门服务;患者没钱垫付住院押金,他毫不犹豫掏腰包……

80岁的李志忠因尿潴留导致行动不便,深夜急得团团转,一个电话打给夏永红,他急匆匆赶到老人家中,顺利为其插好尿管,临走时还反复叮嘱护理注意事项,直到老人家属明白才安心离开。面对家属的感谢,夏永红笑着说:“这是我该做的。”26年来,他收到的锦旗挂满了办公室,可他总说,“患者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青春接力:让“白衣种子”在乡土发芽

“大叔,高血压药不能随便停,您之前血压正常是因为药在起作用,停药会反弹的!”在五寨县李家坪乡大辛庄村,22岁的冯诗茵正耐心劝说村民。2023年,这个医学专业毕业的“00后”姑娘,主动报名成为村医。初到村里,她就发现村民就医意识差,很多慢性病患者不愿吃药,她便挨家挨户建健康档案,每天清晨背着药箱上门随访。

有一次,她给一位大叔测血压,数值高达175/100mmHg,一问才知道,大叔觉得血压稳定就停了药。冯诗茵坐在炕边,用村民能听懂的表述讲停药的危害,还每天上门测血压,直到大叔的血压稳定。“小冯就像闺女一样,操心我的身体。”大叔的话,让冯诗茵心里暖暖的。如今,她不仅要随访50多名慢性病患者,还要关注村里的困难户,免费体检、送医送药,成了大辛庄村的“健康小管家”。

河曲县西口镇岱狱殿村的柳渝,也曾是个“城里娃娃”。2024年,两次考研失利的他,看到山西省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抱着“解决就业”的想法回了乡。可刚到村里,他就碰了壁——听不懂方言,村民质疑他“太年轻不会看病”。有一次,一位老人用方言说症状,柳渝听得一头雾水,老人失望地走了,边走边说:“连话都听不懂,咋看病?”

柳渝没有放弃,他向行医60年的爷爷和从业35年的父亲取经。爷爷教他“把脉时多唠家常,了解患者生活习惯”,父亲教他“治病先治心”。于是柳渝在入户随访时,他先跟村民聊庄稼收成、孩子打工情况,再谈病情。村民李叔腿疼,他不擅长中医推拿,就记着县医院义诊的时间,亲自接李叔去看病。如今,村民见了他,都会热情地喊“小柳大夫”,柳渝也找到了职业价值:“以前觉得治病靠技术,现在才知道,走进患者心里更重要。”

在宁武县二马营村“00后”欧芯芯的药箱里,总装着全村154位慢性病患者的随访记录。73岁的唐阿姨总把降压药藏起来,欧芯芯就每周三上门测血压,还带漫画版防治手册;独居的张奶奶为了省钱,把降糖药掰成四瓣吃,欧芯芯就翻出医保政策单,耐心解释“买药能报销一半”,还亲手给药盒贴太阳贴纸。去年深秋的一个雨夜,余德顺老人突发呕血,欧芯芯披着雨衣冲进雨里,用仅有的急救药品维持老人生命体征,直到救护车到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全力以赴。”欧芯芯的话,道出了年轻村医的担当。

从刘桂珍、裴永发的“一生坚守”,到王帅东、夏永红的“中年担当”,再到冯诗茵、柳渝、欧芯芯的“青春接力”,一代又一代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忻州大地上书写着同样的“守护”故事。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在风雨无阻的出诊路上,在耐心细致的随访中,筑起了乡村健康的防线。

如今,忻州的乡村卫生室越来越整洁,药品越来越齐全,诊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不变的,是基层医务工作者那颗医者仁心。他们是黄土高原上的“白衣卫士”,照亮了村民的健康之路;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用坚守与奉献,让每一个村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记者杨峰雷)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