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农民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忻府区遵照农业部出台的《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稳粮、扩杂、增蔬、优瓜果”的基本思路,采取三项措施全面调整玉米种植面积,提高张杂谷、大棚蔬菜、甜糯玉米、辣椒、薯类、干鲜果等高产高效产业的种植比例,促进产业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首先是着力改变以玉米种植为主的产业结构。结合忻府区实际,扩大辣椒、甜糯玉米、奶牛等优势传统产业,壮大香瓜、张杂谷、红薯、核桃等特色产业,扩大玉露香梨、红嘎啦苹果、中药材等新品种种植面积。到“十三五”末,建成高标准农田30 万亩,建设以解原乡、播明镇为主的6万亩、年产鲜穗1 亿穗以上特色玉米生产带;建设以董村镇、西张乡、兰村乡、豆罗镇、庄磨镇、三交镇为主的6万亩优质谷子生产带;建设以北义井乡、高城乡为主,以忻定线、大运线、忻静线为依托的1 万亩甜瓜生产带;建设以董村镇、紫岩乡、西张乡、豆罗镇、兰村乡等为主的20 万亩优质干鲜果生产带;建设以秀容办、长征办、解原乡、合索乡为主的5 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带;建设以游邀为中心,辐射周边双堡、董村、孙村、太延、令归、高城、南铺、金山铺等村的2 万亩红薯生产带;建设以曹张乡、三交镇为主的牛、羊、猪、鸡良种畜禽养殖生产带等六大特色农畜产品生产板块。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健康养殖,新发展100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到“十三五”末达到260 个。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5 个,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6 万亩。其次,通过培育农业服务体系引导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十三五”末,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9 家、示范性合作社达到160 个。第三,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发展休闲采摘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扶持一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施或参与的初加工项目。
“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该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环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镰刀弯”地区玉米发展过快,种植结构单一,种养不衔接,产业融合度较低,影响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农业部出台的《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调整玉米结构,构建合理的轮作体系,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推进种养结合,实施“粮改饲”,就地过腹转化增值,实现效益最大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通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农业增值和农民增收。力争到2020 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 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 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本报记者 郭剑峰 张伟)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