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原平倾力打造五谷丰登的“晋北粮仓”
2016年01月29日 10时22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刚刚过去的2015年,国家调整了玉米收储价格,由上一年的1.13元调整为1元,再加上去年“伏天”以后持续干旱,原平市的粮食产量由上一年的7.2亿斤下降为6.3亿斤,减产0.9亿斤,而玉米的上市价也由上一年的0.80元下降为0.65元,原平粮农首次承受了量价齐跌的损失,损失总额超过了上亿元。“十三五”期间,作为多次受到国务院和农业部表彰的“晋北粮仓”原平市,该如何继续抓好粮食生产,这个问题摆在了原平市委、市政府的面前。充分发挥小杂粮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倾力打造五谷丰登的“晋北粮仓”,让粮农持续丰产丰收,也就成为该市“十三五”粮食发展的重头戏。

在原平市25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区占了78%,平川面积占22%,全市119万亩土地中有90万亩属于基本农田。山多坡广的地形,多样温差的气候,为杂粮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市传统杂粮种植有豆、麦、粟、薯、禾5大类共计15个品种,种植面积占到全市的十分之一,占全市粮田的17.5%,长期以来,该市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杂粮种植经验。然而小杂粮生产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杂粮产区十年九旱,生产条件差,基本为靠天吃饭;二是杂粮种植收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三是杂粮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栽培;四是商品量低,市场开拓不够;五是产业化开发滞后,深加工产品少;六是人才匮乏,营销手段落后。

在“十三五”期间要由单一的玉米种植发展到“五谷丰登”,必须以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为理念,以产业化为途径,重点发展谷子、燕麦、专用高粱、马铃薯和专用玉米等6种优质杂粮,结合土地调整项目,打造一批杂粮产业开发示范园区,培育壮大名牌产品,拓展市场份额,完善现代杂粮产业体系,为农业增效、农业增收做贡献。

首先围绕杂粮种植建设莜麦、豆类、高粱、谷子、特用玉米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并按照示范区、丰产方、生产基地建设分层次规划,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并建立5万亩种植示范基地,每亩补贴300元,总投资1500万元。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山西石鼓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小杂粮加工先进技术,扩大“石鼓”、“天涯山”杂粮注册商标的品牌效应。提升种植合作社的产品升级换代,建设一批燕麦、杂粮、豆制品、豆芽加工企业,为“五谷丰登”开辟新途径。

同时完善服务体系,全市建设一个杂粮物流中心,建设覆盖18个乡镇的信息网络,建设12个杂粮生产合作社,筹建原平市杂粮协会,吸引生产、推广、贸易、加工、储藏、运输等方面的人才加入。并且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建立专用人才库。

特别针对全市30万亩酥梨、核桃、红枣、黄杏等林果树下的杂粮生产,作出布署,既不影响林果业生产,又能通过林下杂粮增加果农收入,减少杂草及病虫害的发生。力争30万亩林下杂粮每亩每年增收500元。

重点在崞阳镇、新原乡、大牛店镇种植甜糯玉米5万亩,其中鲜食甜糯玉米2.5万亩,确保甜糯玉米加工达到4500万穗。以神农高粱种植合作社牵头,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种植优质高粱1万亩,加上谷子、薯类、豆类,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杂粮面积扩大到40万亩,占到全市粮田面积的50%,使杂粮种植成为2020年粮农收入翻番的重要支撑。

要结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做好杂粮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储备。多渠道筹集资金,结合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土地流转,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快优质高产杂粮品种的引进选育,以秸秆还田、土地深耕、旱井集雨、免耕为主的节水技术,以精量播种,立体栽培,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进一步加大绿色有机认证,力争杂粮全面实现绿色生产。

要认真落实杂粮直补,利用国家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取向,帮助民企发展环境及用水、用电、用地、用工、用人等实际困难,在保质量、树品种、创名牌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帮扶。不断挖掘杂粮开发潜力,推进各种资源整合,使杂粮生产真正成为原平市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把原平打造成五谷丰登的“晋北粮仓”。(曹申义 朱丽娟 赵谨煜)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