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频道>>健康>>正文
秋柿虽甜莫贪吃 当心鞣酸找上门
鞣酸易与蛋白质、钙、铁等成分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影响人体吸收
2025年11月18日 09时44分   山西晚报

深秋时节,红灯笼般的柿子挂满枝头,既是田园间的风景线,也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传统美味,民间也有“一颗柿子十服药”的说法,可是,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了解到,近期医院因食用柿子不当引发腹痛、腹胀的患者明显增多。

“我妹妹前天吃了个柿子,还吃了海鲜,后来就胃疼,去医院抽了血、做了心电图和彩超的检查,在做彩超的时候,医生就问她是不是吃柿子啦,她这才想起来。难道吃柿子是有讲究的?”省城市民杨女士有些担心。可她的邻居李女士却说自己每天吃柿子,肠胃一点没问题,到底谁说得对?难道美味的柿子真的隐藏着什么健康隐患?为何医生总是反复提醒吃柿子要多留心?哪些情况必须特别小心?

1秋冬吃柿子确实有好处

关于“柿子能不能随便吃,吃多了会不会有健康风险”,坊间说法争议不断。有人说柿子能清热润肺,有人却因吃柿子住过院。那么,柿子到底是“秋季佳果”还是“健康隐患”?

“‘一个柿子五服药’的老话,并非说柿子能替代汤药,而是中医对其秋季食疗价值的高度认可。”太原市中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医师于小梅介绍,从中医理论来看,柿子的“药食同源”属性,恰好契合秋天的养生需求。

中医典籍《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现代中医则明确其性味归经:性寒,味甘、涩,归肺、心、大肠经。而秋天属“金”,对应脏腑为肺,此时气候干燥(“秋燥”),易伤肺津、扰心神、积内热,柿子的药性恰好能对症调理,这便是“秋天吃柿胜服药”的底层逻辑。

于小梅表示,秋天吃柿子,可润肺、养心、排毒。秋天“燥邪”易伤肺津,致咽干、干咳少痰。柿子性寒味甘、归肺经,能生津清热,直补肺津,契合《滇南本草》“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的记载。燥咳者可吃1个成熟软柿,或搭配3-5克川贝蒸柿,中和寒性又增强润肺力,适合老人、儿童。同时,秋燥易牵连心神,引发“秋愁”(心烦失眠、心悸),而“心喜润恶燥”。柿子归心经,甘润能滋养心阴,性寒可清泻心火,心火旺(失眠、易怒、舌尖红)者吃1个即有助清心安神。此外,其含有的果胶、类黄酮,在中医看来能“平肝潜阳”,辅助降压、减轻心脏负担,适合血压偏高人群。另外,柿子还能排毒。中医“排毒”指清内热、通腑气——秋天吃温补食、活动少,易“秋积”(肠燥便秘)。柿子归大肠经,味涩能“固肠止泻”,成熟柿中的膳食纤维与果胶又能“润肠通便”,达“收润平衡”,正如《本草备要》“润肠燥,通大便”所述。每天1个成熟软柿,可助肠道通腑气、清内热,化解“秋积”。

另外,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来看,柿子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类胡萝卜素和多酚类物质,因此具有抗氧化和降血脂的作用,其所含的膳食纤维及钾、钠、镁、钙等含量较苹果都高出许多。柿子颜色鲜艳,其中含有许多植物色素,包括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等,这些植物色素都具有一定的预防肿瘤作用。柿子中含有黄酮类、单宁及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以对部分细菌或者真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柿子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可以作为食物中碘的重要来源之一。

2有人吃没大碍,有人却遭了罪

“我拿柿子当水果吃,一直都没啥事呀!”张女士算得上“柿子爱好者”了,从国庆过后、柿子上市开始到现在,她家里的柿子就没“断过货”,最早是买的脆柿子,接着就是家里树上的普通柿子,现在还有小一点的珍珠柿子,她都喜欢吃。而且,她吃柿子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忌口,“要说忌口,只有吃海鲜的时候,绝对不会把柿子当水果。”张女士说,“还有,我家小朋友喜欢喝酸奶,所以他喝了酸奶,我绝对不会给他吃柿子,因为柿子不能和高蛋白的食物一起吃,这我是知道的。”除此之外,空腹吃、带皮吃等吃法,对她来说完全不是事。

“我就不行。”和张女士不同,因为吃了两个柿子而住院的黄先生可是“受了罪”。前两天,朋友给他送了几只大闸蟹,他和家人吃完后,因为想吃点水果,就从阳台上拿着柿子吃了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后,我就开始肚子疼。”黄先生说,一开始,他以为是吃了“寒凉”的螃蟹就没在意,后来疼得太厉害,全身冒冷汗,还开始呕吐,他才觉得不对劲去了医院。“做了腹部彩超,说有了‘柿石’,导致了肠梗阻,就做了手术。”最终,医生从他身体里取出了七八块大小不一的“柿石”。“后来我问医生了,他说最近跟我一样因为吃柿子而进医院的情况挺多的,但像我一样需要做手术就没有那么多了,但还是要提醒大家,柿子和海鲜千万不要一起吃。”黄先生说。

随后,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网络上查询到,关于“柿子”引发的问题还不少:浙江某地的宋女士一连吃了好几个柿子,结果第二天腹部出现绞痛,到医院检查为小肠梗阻,后来还出现了腹腔积液。最后,医生将一块比鸡蛋还大、坚硬如石的“柿石”取出,一周后患者顺利康复。陕西某地的一名男子在食用半斤柿子后,又吃了不少螃蟹,结果胃里形成了较为尖锐的“胃石”,划伤胃壁并导致胃穿孔,不得不紧急就医。

3柿子“挑”吃法,这几类人群需注意

那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享受这份柿子带来的甜蜜呢?于小梅表示,吃柿子,也应该辨证施治。

目前,柿子中最具争议的成分是鞣酸(又称单宁),这也是其“涩味”的来源,更是食用注意事项的核心。它本身有一定的益处:有收敛、抗炎、抗菌作用,能缓解腹泻、止血,对肠道炎症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但鞣酸易与蛋白质、钙、铁等成分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影响人体吸收。例如,鞣质与铁结合会降低铁的吸收率,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增加缺铁性贫血风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鞣酸蛋白”,在胃内易凝结成块,形成“胃柿石”,引发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

所以,柿子性寒味涩,并非适合所有人秋食,以下几类人群需格外注意:虚寒体质者,易伤脾阳,他们常怕冷、手脚凉、大便稀溏、舌苔白腻,吃柿会加重脾阳损伤,致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甚至“完谷不化”。若想吃,可配3-5片生姜煮水,每次仅吃半个。

痰湿体质者易积痰浊,常感身体沉重、舌苔厚腻、痰多胸闷,秋湿本重,柿子涩味会敛住痰湿,积聚成“痰浊”加重不适。建议不吃,若想吃,先喝陈皮水理气化痰,每次仅食1/4个。

脾胃虚弱/空腹者,易生“柿石”。中医讲“空腹食寒物伤胃络”,柿子性寒刺激胃黏膜,鞣酸(涩质)还会与胃酸、蛋白质结合成沉淀物;果胶在胃酸作用下凝结成块,最终形成质地坚硬的“结石”,导致胃痛、反酸;脾胃虚弱(易消化不良、胃胀)者风险更高,需谨记“饭后1小时再吃柿”。

经期女性/孕妇,恐伤气血胎气。经期食柿易“寒凝血脉”,致痛经、经血不畅;孕妇(尤其孕早期)食柿恐伤胎气。经期若想吃,可用红糖煮柿,少量食用。

服温补中药者,可能会药性相冲。吃人参、黄芪、当归等温补药时,柿子寒性会冲抵药效,降低调理效果,需间隔2-3小时食用,或咨询开方医生。

想要在秋天更健康且没负担地享用甜甜的柿子,可以遵循以下食用建议:选择成熟柿子,成熟的柿子鞣酸含量低,更安全,口感也更甜。避免空腹吃柿子,尤其不要空腹吃生涩的柿子。作为饭后水果,在餐后食用或许是更好的选择。避免一次吃太多柿子,成人每天吃1-2个中等大小的柿子,儿童每天吃1个柿子,可能是比较合适的摄入量。肠胃敏感者(如胃动力弱、容易消化不良),可以在餐后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吃,以减轻肠胃的消化负担。腹泻期间不建议吃柿子,腹泻时肠道吸收变弱,柿子里丰富的果糖会加重渗透性腹泻。此外,柿子富含的可溶性纤维虽然能促进肠道健康,但在腹泻急性期往往会引起进一步发酵、产气,增加不适。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梦莹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