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智慧
2020年03月18日 16时58分   上观新闻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智慧

为什么在漫长的六七千年历史中,这种文化现象一直延续下来呢?因为它是我们生存、生活的需要,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强化它,把它细致化,最后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其中包含的中国智慧,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与农事紧密相连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和每个气候物候联系在一起,这和农事生产的需要是一致的。远古时代,没有像现在这么精细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但我们的先人通过自己切身的对自然界的体验,定出了自己的时间观念。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农时”(农业的时间),它是我们在实践中认知到的,我们的祖先就按照这个气候物候的变化来安排时间、安排生产。

各地的农民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起菜完,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积肥,大寒过新年。”

二十四节气中,每到某个节气要做什么事情,古人安排得很具体也很精致。我们祖先把二十四节气和整个生产生活连在一起,开创了人类社会中独一无二的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农事时间体系,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

我们现在的阴阳历在农事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没办法对应农业生产。阳历的缺陷在于无法体现月相的变化,而阴历的缺陷在于无法体现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搭建起了阳历和阴历沟通的桥梁,阴阳调和农事节律,细分农业的季节。所以我们把农时和阴阳历结合起来,就能弥补农业生产时间方面的不足,使农业生产更能按照规律来进行,尤其是能够按照时间来育种和收获。

2、顺应天时的生活节奏。

我们从二十四节气中不仅能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还能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节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怎么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

古人提倡“天人合一”,讲究顺时择食起居。

清明节要吃青团,看似是符合节气的需要,实际上是按照时间的节奏、天气的变化来吃东西,更符合自己的身体健康。青团里面有艾蒿的汁,大家吃上去有点苦涩,但是清热解毒。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它类似于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很有用的中药材。小满吃苦菜,因为这个时节,要进入到冷热不均匀、人体开始出现燥的情况,这时候就要吃苦菜,苦菜具有清凉的作用。芒种要耕田,我们读中学的时候,一到这个季节要放假,去参加农业劳动,去帮助农村农业生产。夏至代表夏天快到了,大家希望能够在夏天过得更好,于是有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出现,也要开始吃各种各样的应对夏至气候的东西,比如吃凉面、水面等。到了小暑,这个时候要做许多防暑的准备,使人体能够和自然环境相适应。

前两年,华东医院申报香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在研究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蒿、挂菖蒲。文化学者一般从文化的理由来解释,但是科学家们却要研究它里面有什么成分。经过他们的分析,艾蒿可以抵御、抑制当代18种病菌和病毒。菖蒲的提取物,可以杀死当今的26种病毒病菌,包括SARS,是中国医疗方面的一道“杀手锏”。你吃下去的青团,不知道含了多少中国古人多少年积淀下来的生存智慧。我们通过季节性的变化来合理饮食,就是这样的道理。

上海说的“吃时鲜”“踏地气”看似是生活中的一种日常用语,一种民俗行为,但相当有好处。吃时鲜,就是不要吃反季节的蔬菜,要吃顺着季节生长的蔬菜,有益于身体健康。上海人清明时节的时鲜,有马兰头、螺蛳、竹笋等,吃了之后有利于人顺着这个节令而生长。

现在我们生活在城市的楼房里面,老人们常常提醒年轻人要注意“踏地气”,不能总是宅在家里,要下楼走一走。很多年轻人觉得这是一种迷信,其实不然。美国科学家有研究表明,地球是一个磁场,人只有接触大地,两个磁场才平衡,老是住在空中,人的磁场被切割了,对人体不利。

现在大家有钱了,一到夏天,就往冷的地方跑,一到冬天,就往热的地方跑。实际上对你的身体是不利的。人体在自然中生存,每个季节人体的收缩和舒展已经形成了规律,改变这个规律,对你的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自古以来顺着气候、季节的变化,吃什么东西,怎样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成熟做法。我们不要简单地把它看作是迷信活动,更不要轻易地抛弃,要挖掘其中需要传承下来的精华。

3、顺其自然、善生乐死的生命观。

节令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循环体,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循环体。古人认为,人的生命中早已注入了和二十四节气变迁一样的节律,因此要身体健康,就要顺其自然。现在一些青少年,包括我们一些大人,睡觉没有时间观念。人是一个生命体,不规律的生物钟、反季节的饮食起居实际上对自身生命是一种摧残。所以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强调顺时顺势调养身体。

就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前些年我们拼命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治理。近几年来,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工作的力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绿水也是我们人类最好的生存规律。现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地方设立了“河长制”,花大力气整治河道、改善环境。这是正确的做法,要持之以恒。

二十四节气还给人们的生命观带来重要启示。在作物一岁一枯荣中,人们早就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与无限。人的生命和二十四节气一样有节律,人对于生与死也要坦然处之,有生必有死,不要乞求长久永生这样纯属做梦的东西,要善生乐死。实际上我们古人很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神话中没有死这个概念,只有生和化。在我看来,人的生命和万物的转化,也是必然的规律。

4、正直、坚强的人格和气节。

二十四节气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影响也很重要。

中国人讲究坚强、中正、有骨气,就是要做有气节的人。实际上我们古人就是从节气中悟出了怎么做人的道理。节气是天道,也是一个人道。就像古人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在文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舞台上多是儿女情长的东西,缺少英雄气,这实际上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不利。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西方学者在交流中很尖锐地跟我讲,为什么你们舞台上出现的总是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骨气的人出来太少。这种情形现在慢慢在改变。

古人讲究廉洁气节。浙江浦江县的郑氏家族,经过两个朝代三百多年,出了一百多个官吏,没有一个贪官污吏。这个家族的家规《郑氏家范》,是我国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家规中第88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你如果有贪赃枉法,在家谱中削去你的名字,死后不得入祠堂,这在古代是对人的最大惩罚。

古人还强调正直的人生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我们不注意从小培养起正直的人生观、生死观,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才的,也不可能为国家和民族扛起重任。

我们今天讲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一方面是维系我们农事的时间体系,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其中包含的精神世界。全国各方面都在开展保护和弘扬二十四节气的活动。去年5月,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以“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为口号。我们提倡二十四节气,不是在口头上说说就行,更要落实在生活实践中,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节律来生活,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