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月饼背后的故事
2019年09月13日 16时43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小时候,总盼着中秋节来临,家人团圆。虽然那时菜肴并没有现在丰富,但月饼是一定会有的。由一张油纸包着的月饼,到现在的花样繁多,未曾改变的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以及那份亲人团圆的情感寄托。几乎成为中秋代名词的月饼,背后也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相传殷、周时期月饼名叫太师饼,在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大名鼎鼎的闻太师——闻仲。虽然在封神演义中是反派,但在历史上,月饼的发明却是江浙一带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师。于是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出现了,这就是最早月饼的雏形。

到了汉朝,月饼又名胡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芝麻,便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相传唐朝李靖率师讨伐犯境边寇,于中秋凯旋,长安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唐高祖手拿圆饼指着明月笑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遂成中秋吃饼之习俗。不过传闻终究是传闻。

正式有“月饼”记载是在宋朝。北宋时,月饼因在宫廷内流行被称为“宫饼”,后流传到民间,称“ 小饼”或“ 月团”,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秋节则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

在明朝时,朱元璋把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从此以后,每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到了清朝,已与现在的月饼十分相近。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中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不就是五仁的清朝版嘛!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一饼难求。那时粮油副食、日用百货等都要凭粮票限量供应,一个月饼就要10块钱,在月工资还是二三十块钱的年代可算得上高价了。

如今,月饼已不再是什么特殊的贵重食品。月饼的样式愈发美观,包装愈发精致,口味也愈发多样。随着生活理念的改变,人们对于月饼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加喜欢古朴简约的造型搭配和少油少糖的制作工艺,美味与健康并存。顺便说句题外话,您喜欢什么馅儿的月饼呢?(刘鑫林)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