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老屋里的泥火盆
2018年11月22日 17时21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张爱良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几个隆冬异常寒冷,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也会被凛冽的寒风穿透,直达筋骨。那时,我在姥爷住的村子松岩口小学读书,但在我的记忆中却是暖意融融。是姥爷家老屋里的泥火盆,散发着丝丝暖流,暖在身上,也暖在心里,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我的老家在五台上峪里,称外祖父叫“姥爷”,外祖母叫“姥娘”。我的姥爷姥娘住在五台山脚下叫松岩口的村子里。居住的老屋位于村西农家小院,坐东面西,土木结构,低矮简陋。屋里土炕占了一半,煮饭时灶堂里烧柴火,饭也熟了,炕也暖了。

冬天来了。土炕上多了一件用来取暖的泥火盆。泥火盆直径二尺左右,大都是夏天捏制的,用的料是从村北的瓦窑坡上挖来的红黏土,捣碎后,用水浸泡一天,和成泥捏成面盆的样子,加上底座,上边捏成二寸宽的边,晒干后刷上一层白土,就可以使用了。

泥火盆有两个功能,一是取暖,把灶堂里煮饭烧过的柴禾,放到火盆里,压实,保持热量。用时,捅一下,露出火苗,屋子里就能暖和一点。二是烧烤,火盆上架着一片铁丝笼,把蒸熟的窝头、山药蛋放在上面烤热吃,有时也会把山药蛋埋在火盆里,盖上灰烬,焐一阵子,然后掏出来,去掉烧焦的皮,吃起来香甜可口。在漫长的冬季岁月,泥火盆是老屋的一抹亮色,散发着热流,给人温暖,也留下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我的姥爷姓朱,名心民,童年我跟着母亲住姥娘家时,姥爷已年过五旬。他身材魁梧、体型壮实,布满皱纹的脸庞露出憨厚的笑容,是每个街坊邻里嘴边常说的热心人、老实人。

由于家境贫寒,姥爷小时候没有读过书。因悟性好也能读懂《玉匣记》等古籍本,他还有个习惯,在街头、路边看到有字迹的纸片,就捡起来塞进石头砌的墙壁缝里,我至今仍能想起他捡纸片弯腰的动作。姥爷没文化,却热爱文化,常能给我讲一些他的沧桑经历和经典故事。尤其是到了冬天,昼短夜长,围坐在泥火盆听姥爷讲故事犹如上课一样心里热乎乎的,不觉冬夜时间漫长。姥爷常讲朱氏先辈的故事:“我的祖先朱士贵,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人称地仙,一次得知五台县令有难,主动登门解围,并给县城的穷人治病用药,县令十分感激,端出一大盘银子酬谢,被婉言谢绝,县令再三坚持要送,他只带盛银子的盘子回到家中,孩子们知道给银子这件事后问他咱家很穷为什么不收下银子,他说,‘要下银,损了德,无后人;不要银,积了德,子孙旺。有人不算穷,后代会有好光景。’到了你舅舅这一辈,朱氏家族人丁兴旺,完全摆脱了艰难贫穷的苦难日子,我亲眼看到这个木制的盘子,能盖住盛放粮食的大瓮。”

姥爷还给我讲白求恩的故事。他说:“1938年的秋天,龙王庙的八路军二所有520多名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接受治疗。其中有两位外国医生,高个子的叫白求恩大夫,他住下来,昼夜给伤病员做手术,有时还到村子里给老百姓看病。你二舅一直肚子疼,白求恩大夫看了后,吃了几片药就好了。后来你二舅跟着八路军走了,在部队里当了一名医生。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和中国人一起打鬼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真是感人。”

姥爷有时也讲自己的故事,他说:“善行积德是一辈子的事,街坊邻里谁家有力苦营生,如起房盖屋,掏茅担粪,我总是主动帮助,从不要报酬。东宫洞十大罗汉,因年久失修,彩塑已脱落,我用你二舅寄来的70元钱,请画匠金吉林给罗汉重塑金身,再现光彩,自己却舍不得买件新衣服。”

冬天晚上讲故事前,姥爷总会把泥火盆移到80多岁的老母亲身边,把被子温热后,服侍其入睡。早晨起床时,衣服凉凉的,姥爷从院子里抓把毛毛柴,放到火盆上点燃,把衣服烤热后,再服侍她起床穿衣,天天如此。让我感受到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孝德,姥爷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给我讲述着孝德为先的道理。

晚上,在区公所工作的三舅回到家中,围着泥火盆,在昏暗的油灯下,教我认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等手抄读物,还教我读《薛仁贵征东》等古籍本,泥火盆伴着朗朗读书声,温暖了童年,点亮了放飞梦想之光。

白天,街坊邻里来串门,姥爷总是热情招呼:“快上炕烤火!”说着用火柱把火盆里的火苗拨开,围着泥火盆拉拉家常,说说家事,心头满是融融暖意。

五台山下的隆冬,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老屋里的泥火盆给人带来了温暖和春意盎然,也带来了诗的意境。泥火盆在冷寂中把满腔的热情悄悄点燃,迎着窗外怒号的寒风,将胸膛舒开。用生命燃烧的火焰,温暖着记忆深处的那个严冬,晃动在春暖花开的前夜里。

阳春三月,我又一次走进松岩口,寻访姥爷的足迹,感悟他一生行善积德的人格魅力,也想寻找儿时那异常寒冷的冬日里为我驱走严寒的老屋里的泥火盆。但时代变迁,如今松岩口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土暖气、电暖气,冬天也不再那样寒冷。世间有多少风物,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我记忆中那泥火盆,依然没有淡忘。姥爷先祖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往昔;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姥爷行善积德、恪守孝道的真实故事,如同泥火盆一样,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