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忻州古城东南方向的系舟山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寺——福田寺。元好问幼时曾随生父元德明在福田寺的留月轩读书,留下了“东岩夜月”的美丽传说,而“东岩夜月”后来成为“忻州古八景”之一。
公元1221年,常年在开封的元好问日夜思念幼时在家乡随父同去的读书山,在一次雅集上,好友李平甫为他绘了一幅《系舟山图》。当时的礼部尚书赵秉文有感于元氏父子对读书山的深情厚爱,遂观画题诗曰:“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妨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
李平甫的这幅画,引发了众多与会者的追捧,大家纷纷赋诗唱和,“读书山”由此而得名。1239年初夏,50岁的元好问携家人自河南回到家乡,重游福田寺、读书山,作诗《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二首》,其一写道:“天门笔势到閒閒,相国文章玉笋班。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
因读书山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元好问的作品中,福田寺所处之山便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读书山也成为后代士人学子们的向往之地。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读书山在元好问的心中,俨然就是元氏家族的圣地、圣山,每归家乡必登读书山,必居福田寺之留月轩,追念幼时度过的那段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纵观元好问的一生,他在少年时代从读书山出发,一路踏着治学、科考、从政、创作的足迹,晚年又回到读书山,是金元之际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被后世尊为“金元文宗”。在他身上闪烁着的无穷魅力及人文精神,值得继承弘扬。下面我粗浅谈谈我对元好问精神的理解。
淹贯百家、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元好问孩童时代就因诗歌创作被赞为“神童”,他从读书时就明确了人生目标,总览百家,贯穿古今,经过多次科考,越挫越奋,终于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特别是在金亡后又以修史为己任,从事著述。这种终身学习、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做官为民、廉洁从政的民本精神。元好问从小受家庭及良师的影响,把一心为民作为自己的坚定理想和终极目标。在河南任职期间,正值国家的危难时刻,征租催科是县令的主要工作。他努力平衡百姓生活和国家催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求百姓按时缴纳赋税,否则要面临鞭刑的处罚;一方面告诫官吏,绝对不能在夜间向百姓要钱催租,使百姓生活不得安宁。之后无论是向元蒙推荐中原秀士,还是“以降换城”的思想,都是其以民为本、做官为民的生动体现。
敢于担当、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元好问一生为了国家和人民,敢于担当,不惧强权,提出“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的至理名言。在金灭亡后,他拒绝“躺平”生活,面对修史遇到的多重困境,他迎难而上,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奔波各地,全力以赴完成修史重任,终于取得丰硕成果。
不计得失、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元好问不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还是继唐代李白、杜甫,以及宋代苏东坡、辛弃疾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在创作上众体兼备,样样超群,为后人留下了诗、词、曲、赋、论、散文等诸多的作品,享誉中外,成为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元好问的卓越精神和人格魅力,如璀璨明珠闪耀在秀容大地上,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忻州人从元好问的精神中不断汲取着丰盈的滋养。为纪念元好问,著名企业家郭秀于2013年在福田寺旁开始建设遗山书院;老家在太原,作为忻州儿媳妇的北京企业家胡志云女士于2020年接力笃行,斥资续建遗山书院,并聘请我担任首任遗山书院院长。我随后又创立了“读书山学堂”,传承元好问之宝贵精神遗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楫肇建“古今贯通、经世致用”之人文书院,接续千年文脉,以启迪后辈。
我是忻州原平人,自小喜爱文学和史学,还曾数次登临系舟山、禹王洞,感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2020年10月,我退休后对元好问这位老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聚会中,了解到禹王洞的经营者郭秀先生建了一座遗山书院,便琢磨自己能不能为元好问文化的弘扬、传承做点什么,让元好问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得以进一步发扬,泽被世人。于是在与郭秀先生沟通几次后,我们一拍即合,决心携手打造一座将现代与历史相融的文化传承高地,全面呈现元好问的生活、成就等。隔着800多年的时光,我这个花甲之年的老人和一代文宗元好问产生了链接,带着对元好问精神的探索和追寻,开始了遗山书院的建设之路。
刚到书院时,条件异常艰苦,书院地处偏僻,山路崎岖,因购物不便,我和妻子常常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里,靠吃馒头和泡面充饥。记得有一次大雪封山,我们在下山采购生活物资时,汽车滑到路边,差点儿就翻到深沟里。即便这样,我们都不曾有过退缩的念头,白天游走于城乡四方,遍访文人雅士,寻找碑文印记,晚上于灯盏下翻阅史籍古典,整理元好问留下的诗文、著作。五年的时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完成了遗山书院的软、硬件建设,复建修葺了元好问幼时读书的福田寺,在山野之间打造出一个集讲学、藏书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的遗山书院。
建设书院,首先要解决书院的定位和发展思路问题。一所现代书院,既要具备传统书院讲学、藏书的功能,也需要大胆创新,古老文脉应该与当代生活共振,具有可触摸、可体验、可延续的鲜活生命力。只有这样,元好问这个遥远而模糊的文化符号,才能成为家乡忻州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镜像,才能让更多华夏儿女沐浴着遗山先生的德性精神健康成长。
建设遗山书院绝不仅仅是建设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而是在修筑一座丰盈而高耸的精神丰碑。在忻州这座“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千年历史文化古城中,遗山书院应该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不做一个“躺平”的古董,而要深刻洞悉青年一代人群的兴趣密码,将元好问的文学创作、生平成就与当代生活场景有效链接,以提供“元好问文化+”的多元体验。
书院要实现办院宗旨,还必须找到元好问精神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总结提炼出了元好问的人格魅力——孝敬父母的好儿子、尊师重长的好学生、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关爱儿女的好父亲、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忠肝义胆的好朋友、忧国爱民的好官员。
书院从现存的元好问诗词里挑选出30多首咏家山的诗词,聘请画家制作成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建起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文化墙,将古典美学与大众的审美情趣无缝对接。此外,初步恢复了元好问幼时在福田寺读书时的旧址留月轩,使之成为青少年一代以及广大游客前来求道仰圣的文化宝地。从此,书院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书院同时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面向不同人群,结合职场生涯、家庭婚恋等话题举办系列沙龙,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人生指南。周末和节假日,书院会开展读书山雅集、遗山春秋祭活动,借助社会力量传播元好问文化精神遗产;沿着元好问的足迹组织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吸引来自周边省市的学生来参加,让大家感悟先贤的治学态度和家国情怀。衷心期望遗山书院能成为崇礼明义之地,文化自信之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地,让每一位来访者都可以深刻感受到“游忻州就是读历史”的深远意义。(陈岱)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