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永年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
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它将偏头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偏关在秦汉时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五代北汉乾佑四年(951年),刘崇在晋阳称帝时于韩光岭(今偏关城东一里处的山梁上)建立偏头寨。北汉天会元年(957年),北汉王刘钧在原址扩展建寨,寨为土夯高墙。北宋时这里成为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因驻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辽代于今县境东部置宁边州,属西南招讨司。元大德三年(1299年)升偏头寨为偏头关,设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守御此关。明成化二年(1466年)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治今城关,属太原府。清雍正年间改偏关为县,属宁武府,又名“通边关”。
今天的偏头关城,是明洪武年间统治者为有效防御北方瓦剌南侵始筑,此后在明宣德、天顺、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均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有“九塞屏藩”之称。偏头关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城高10米处砌砖石,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分犹存,气势雄伟。关城按严格的等级制度修建,因偏头关为县级制,故城门三开,城门楼两层。城门无北门,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
偏头关关城建于黑驼山的山坳内,四面环山,形若覆盆,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60公里处,东起平鲁崖头墩,西抵黄河,长150公里,无墙而有藩篱。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公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关东北15公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第四道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天在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尚存边墙约30公里,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甚是壮观,其余大部分夯土犹存。
在偏头关东南一公里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空心砖塔,名曰“文笔塔”,又称“文笔凌霄塔”,系明代建筑。据有关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八角雁塔,崇祯八年(1635年)加高四层,上书“文笔凌霄”字样。文笔塔塔高35米,塔底周长29米,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气势恢宏,别出心裁,由“文星肯登”“文笔凌霄”“同乐园”三大主体景观组成。
偏关城历经明清两代兴建,规模大展,尽管四面环山,地处盆地,但由于境内东高西低的山势,使得其像一只头枕塔梁山、卧于关河川的巨犀,故又称“犀牛望月城”。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商贾云集,街两侧古民居各抱地势,一展古色古香的风韵。城中央的钟鼓楼,石基砖拱,红墙青瓦,飞檐歇山顶,雄姿稳健,十分气派。
明人有诗云:“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如今,偏头关关城、堡寨、边墙早已随时间流逝失去了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遗迹。然而,它们的存在时刻告诉着世人,中华各民族的感情永远会像涛涛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无法将其隔断。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