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西川胜境”柏塔寺与诗僧王梵志
2018年08月26日 11时36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蔡顺田

原平市东南部与五台、定襄接壤的同川地区,由于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又盛产被称作“金瓜”的同川梨,加之近年来举办的“梨花节”更是锦上添花,使同川声名远播,享誉国内外。由此,自然引发古今文人墨客的关注,描述同川的诗文不胜枚举。对同川有一定了解的外地人都知道,同川分为南、北同川,但拙文标题中“西川”即西同川,又当何解?原来,从上庄石门沟发源流经同川腹地的同河,上游流向为从西到东,以其流域分水线所包括的河流集水区分为南北同川——东社镇北河底村以北为北同川,南河底村以南为南同川。同河中游流经东社镇后拐了个90°的大转弯,流向由西东变为北南。这样,同河右岸的南白乡一带,就称为西同川。本文叙述的柏塔寺位于南白乡中东部的尚义村,故有“西川胜境”之称。

(一)

从南白乡乡政府所在地下南白村出发,向北穿越胜天沟,翻上坡梁,眼前会出现一片在同川丘陵地区少有的平展展的开阔地带,尚义村就坐落在塬之中央。据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整理的《原平县地名录》记载,因村庄坐落于柏塔寺旁,柏塔寺又名善义寺。“善”、“尚”在同川口语中同音,故“善”演绎为“尚”。尚义村是一个只有二、三百口人的普通村庄,却因了建筑宏伟、浓荫蔽顶的柏塔寺院而不同凡响。

原平市旧称崞县。清《崞县志》载,隋“大业中,(王梵志)负其父骸骨,偕妹至同川,卜葬焉。既葬,兄妹七人庐于墓侧,并坐化于柏树下,乡下为之立墓建塔,即名其地为柏塔”。除上述典籍文字记载外,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王梵志来同川时,本有七个妹妹偕行,最小的七妹因不甘于无聊的庐墓生活,私自出走,住在距寺不远的山西村旁的一座小山包下。后来乡人把这座原本无名的小山叫做七姑山,现在山顶还有座七姑庙。《崞县志》载“兄妹七人庐于墓侧”,这七人中不含已出走的七妹。理清上述脉络不难看出,此地先植柏,后筑塔,再建寺,故名柏塔寺。善义寺,应当是寺之本名,柏、塔,因为是明显的触目可见的地标物,取代寺之本名亦不为奇了。这里涉及到一个史书典籍上有记载的,甚至引起史学家、文学家探讨深究的人物——王梵志。

被后人称作“唐初白话诗僧”的王梵志,籍贯为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原名梵天。名字中用梵字,反映了他一心向佛的意愿。他的人生经历亦如此,五十多岁皈依佛门,信仰佛教。他创作了大量白话诗后,诗僧之名就由此而来。虽然入了佛门,但王梵志不是一个守着青灯古寺不问俗世的僧徒,他四处募化求斋,过着蓬蒿一样飘忽不定的流浪生活,世态炎凉,民间疾苦,深触他的灵魂,引发他的灵感,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一生历经沧桑,饱经忧患,这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的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以佛理教义劝诫世人行善积德,止恶成佛。对世态人情多讽刺与揶揄,对社会问题也有涉猎。语言浅近,通俗质朴,多以俚词俗语入诗,常把生活哲理潜藏于嘲谐戏谑之间,独树一帜,在民间颇为流行。他的诗多无标题,也是他性耽方外、自由洒脱性格的反应。以下面两首诗为例: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袜子虽然外表光净,里面却粗糙,诗僧为了“不可隐我脚”,穿着舒适,故打破常习,把袜子翻过来穿,结果“人皆道是错”。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这首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宋代范大成把诗意浓缩为一副对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铁槛寺”、“馒头庵”等,皆源于此。唐代寒山、拾得的通俗诗皆受其诗影响,他们的诗风属同一流派。

王梵志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原有集,惜已佚。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王梵志写本多种,今人辑有《王梵志诗校辑》,录诗348首。

王梵志的生卒年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详。民国初年,胡适、郑振铎、张锡厚等学者曾对其生卒年作了多次考证,认为王梵志大约在隋末唐初年间。《崞县志》载,王梵志在隋大业中(约611年)至同川,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由此推断,在此数年间,志书中所载“兄妹七人庐于墓侧,并坐化于柏树下”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还有待于史学家的进一步深究。

(二)

说罢王梵志,再说一说位于尚义村西原有的柏塔寺。

据本土人士、曾任北京故宫端门地区修缮工程副总指挥、端门城楼彩绘工程项目经理兼工长张晋生先生提供资料,笔者又参阅有关资料,访问土著耆老,现将柏塔寺的基本轮廓作一描绘。

有资料表明,柏塔寺始建于隋代,唐代建正殿,宋元丰年中扩建胜寺,清康熙丙申年重修后,占地面积已达百亩之多,其殿宇巍峨,气势恢宏,萧墙粉壁,雕梁画栋。寺院内古木参天,绿树遮空,林草葳蕤,郁郁葱葱,环境幽深,蔚然成荫,与之匹配的石旗杆、石狮子、石台阶、石碑碣以及钟楼、鼓楼、大照壁等等,星罗棋布、陈列有序,是闻名遐迩、不可多见的古代禅院建筑群,寺院门楼还悬挂有“西川胜境”横匾,实至名归。从整体布局上看,寺院分为八大部分:一、山门外,有东、西外山门各一座。二、前院,有东西碑廊、碑碣数尊,东西木牌坊各一座。三、戏台院,有大戏台一座,戏台对面有阅台,阅台上建有殿堂。四、寺院,正殿七间,配有东西偏殿与侧殿。五、东一院,伽蓝庙一座。六、东二院,正面殿宇,为唐代所建。七、禅院,为寺庙禅师参禅悟道的修行场所。八、后院,有古井一口,为厨房、库房等所在地。假如人的灵魂不死,那么当年建造寺院时的大工匠们一定会听到后人对这些建筑和设施不绝于耳的赞叹声。当地人为了缅怀王梵志七兄妹苦守父骸,庐于墓侧的大德大孝的善行义举,将寺庙命名为善义寺。寺内所有寺庙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东二院内唐代所修建的五楹正殿。殿内所供佛像,居中正是唐诗僧王梵志,他的六位妹妹分列于左右,共有塑像七尊。王梵志塑像侧还有“未生我时谁是我,即生我时我是谁”的偈子,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前生”、“来世”产生的迷惘。塑工原来将王梵志的骨架塑于泥胎之内,泥层剥落后,人们还可以看到骨骸。

有寺庙的地方往往有庙会。《原平县志》载,柏塔寺花会,由尚义村举办,在农历四月初六。该庙会与上庄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冻花会”互为因果。梨果树开花季节虽说在阳春三月,但在我们北方地区却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而含苞待放的梨花果花最忌讳低温。若遭冻害,梨农一年的指望便化为泡影。因此烧香敬纸,叩首祷告,举办庙会,唱戏许愿,祈求老天保佑。而柏塔寺的花会则是在“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之际举办,意为还愿,是对上天恩赐的感恩与回馈。

世事沧桑,风云多变。当时序进入二十世纪中叶时,一场“破四旧”运动以疾风骤雨般的态势席卷华夏大地。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寺以及它饱含的万千意象气韵,连同奔波于世、以诗渡人,负父骸骨、坐化于此的诗僧王梵志的塑像一起毁于一旦,化为废墟,成为仅可追忆的往日故事。但诗僧的诗风与德行,以及工匠们大手笔留下的辉煌,犹如涓涓细流,汇入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崞地本土文化的大河之中,千年万载,永不枯竭。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