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初冬时节,保德县腰庄乡白家墕村的千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机械化采收设备往来穿梭,与标准化种植模式紧密配合,一个个表皮光滑、个头匀称的马铃薯破土而出,裹着湿润的泥土,散发出丰收的气息。
“今年土豆长得特别好。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从种植到采收都用上了机械,不仅种地省心了,收入也提高了。”村民王利珍一边擦去额头的汗水,一边笑着说道。田埂旁,装满马铃薯的筐子整齐排列,村民忙碌的身影与机械的轰鸣声,共同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乐章。
近年来,白家墕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积极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紧紧抓住科技兴农的机遇,深耕马铃薯产业,探索“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充分挖掘本土农业潜力,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现代化,走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薯种和有机肥,实施标准化种植,马铃薯的商品率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也实现大幅增长。”保德县大河山梁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白文效介绍。在村“两委”的推动和山西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白家墕村持续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建成了千亩种植基地,并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模式,突出“大面积、集约化、高效率、机械化”四大特点,确保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合作社共种植1000亩马铃薯,亩产约4000斤,按当前市场行情,预计能为种植户带来可观收益。”望着田埂上成筐的马铃薯,白文效信心满满。
科技是提升马铃薯品质与产量的关键。白家墕村“两委”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与山西农业大学紧密合作,邀请专家团队深入田间,从新品种引进、种薯繁育到田间管理,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并薯26号’是我校马铃薯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具有结薯率高、品相好、商品性强的特点。通过多年合作,我们在新品种推广、种薯繁育和科学种植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霍利光表示。科技赋能为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过去人工采收1000亩马铃薯需要20天左右,现在机械化作业只需一周就能完成。”农机负责人白侯喜说。机械化不仅大幅缩短了采收周期,还降低了薯块损伤率,有效提升了采收效率和产品品相。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海军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白家墕村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持续以科技赋能为重要抓手,推动马铃薯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升级,让小小的土豆,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赵子星 杨丽萍)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