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频道>>经济>>正文
当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
2025年04月03日 08时18分   山西日报

“宇宙的尽头是直播带货”这句话如一阵旋风,将直播带货这一行业推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直播带货,如今也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农活”。广东徐闻县县长走进助农直播间,切菠萝、吃菠萝,近30万斤菠萝销售一空;四川农民主播用方言介绍茶叶,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这些场景,正是当下中国农村最鲜活的时代图景。站在镜头前的农村网红,既是流量经济的弄潮儿,更是中央一号文件笔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答卷人。

回溯近年政策脉络,农村电商与直播经济始终是焦点:2022年“直播带货”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3年提出“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等,将电商发展与人才培育机制深度绑定。政策层层加码的背后,是对“人”的重构——过去农民扛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今日农民握手机,“直播间里卖特产”。

农村直播带货绝非简单的“屏幕前吆喝”。其深层价值在于实现产销直连,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传统农业中,农民常因信息不对称、渠道单一而陷入“丰产不丰收”怪圈。直播电商通过去中间化,农民增收立竿见影,而且农产品实现从“土特产”到“地标IP”的蜕变,比如我省临县的青塘粽子、隰县玉露香梨网上热销的案例表明,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看得见的乡愁”和“有故事的品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带货直播,进行了前期充足的准备,农文旅产业融合“直播间+旅游”“直播间+非遗”等模式兴起,让乡村休闲旅游、手工艺制作等多元价值被挖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产融合”目标,正通过网红经济的催化加速实现。

然而,农村直播带货实践中的挑战仍不容忽视。流量狂欢下还需把好“两重门”。一是“人设门”:表演式助农与真实性的撕裂。部分主播为博眼球,刻意营造“卖惨剧本”,虚构滞销故事,甚至以低俗表演消费农村形象。这种“流量至上”的短视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信任,更可能摧毁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二是“技能门”:网红易得,“长红”难求。许多农民主播缺乏持续运营能力,一场爆火后迅速沉寂。因此,需要通过数字素养培训等提升人才专业性,否则“昙花一现”将成为常态。

要让农村网红经济行稳致远,需从“政策赋能+市场驱动+社会协同”三维发力。政策筑底,构建人才“引力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技能培训、社保衔接、融资支持等保障。市场主导,打造产业“共生链”。推动“平台+政府+农户”合作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帮助农民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作战”。完善冷链物流、质量追溯等配套体系,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文化赋能,讲好乡村“新故事”。挖掘地域文化独特性,通过科技与文化融合,让农产品跳出“低价促销”陷阱,走向价值升级。

乡村振兴需要“带得动货”更“带得动路”的新农人。农村网红经济的勃兴,不仅是销售渠道的创新,更是一场关于人才、产业与治理的深刻变革。唯有让“网红”扎根乡土、让流量反哺农业,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数字火炬”照亮更多田野。

王秀娟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