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博弈论。大到国际贸易,小到早上你去市场买菜,生活中博弈无处不在。而且,聪明的你早已在不经意间,凭借博弈论分析、解决过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博弈论的范畴很宽泛,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现代经济学就是在博弈论基础上建立的。我们在此重点讨论其中一个重要术语——纳什均衡,即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遵循一种策略,只要其他人不改变策略,他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而且每个参与者都想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
没看明白?要求笔者“说人话”?没错,有时候一些经济学原理就是有些“小晦涩”,举几个例子你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夫妻二人离婚分财产,这时候,一个博弈过程就产生了。如果是合作博弈,两个人协议离婚,财产一人一半,各自安好。但是,如果走法律程序,就是一场非合作博弈,请律师、分财产,一定有人欢喜有人忧。纳什均衡,就是一种非合作博弈。
笔者有个律师朋友,最近正接手了一个离婚官司,于多方博弈中忙得不可开交。这对离婚的夫妻有100万元(便于计算)财产,一开始女方起诉离婚,可以分到70万元,出律师费4万元,男方拿30万元。注意,这个时候还不是纳什均衡,因为均衡就是无法再改进了。此时,男方觉得吃亏了,马上也请律师,也出律师费4万元,上了法庭,双方律师势均力敌,最后每人分得50万元,除了律师费用,实际到手46万元,这46万元就是纳什均衡。这个过程中,律师赚了钱,所以“外人”在这场离婚官司里得到了纳什均衡的好处,而博弈的夫妻双方利益缩水。
再比如市场活动中,常会有商家价格大战,受益者确实是老百姓,但是对商家而言,结局是灾难性的。当众商家把价格降到成本线的时候,都不敢动了,谁涨价谁丢市场,谁降价谁赔钱。就像苹果和三星手机,相似机型常年稳定在同一价位,因为若其中一方打破默契,降价促销,那么另一方很快会跟进。
难怪有人调侃,纳什均衡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又不利己。而斯密的理论是,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好了,这就是博弈论和纳什均衡。不妨把生活中许多事情看作是一场博弈,真正的高手不会在意事件本身,而是紧盯对手,合作还是对抗,谁输谁赢,取决于你的策略和行动。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