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县信用联社扶持该县泰达贸易有限公司扩大流水线、增加产品统购,有效地带动当地“一村一品”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图为泰达贸易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筛检红芸豆。
五台农商行充分发挥“背包精神”,组织支农扶贫队伍深入东冶镇北大兴村走访村民,寻找优质农耕农种项目,将金融扶贫知识、支农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为助推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忻州农信社扎实推进“金纽带”春天行动,深入走访辖区大棚种植户,普及金融知识,推介信贷产品,有效解决农民资金难题,确保蔬菜瓜果全年新鲜上市,帮助农民年均增收5-8万元。
为了帮助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破解资金周转不畅的难题。五台农商银行向养殖户推荐了小额扶贫信贷模式,签定帮扶协议。图为工作人员走进贵宝养殖专业合作社向养殖户王贵宝了解合作社经营发展情况。
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勇做金融扶贫“排头兵”。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忻州农信社紧紧围绕市委“1661”发展战略,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基本定位,把优势资金集中到支持三农和实体经济上来。同时,按照忻州市“3659”脱贫攻坚策略,始终秉承“深耕三农、细作小微、精准扶贫、倾力重点”的市场定位,将金融扶贫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4月末,全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3.58亿元,较年初净增32.74亿元;各项扶贫贷款余额达到45.67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3.7亿元,当年累放2.19亿元。
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忻州农信社紧密结合县域经济实际,全面开办“白领通”“商户通”“农户通”贷款,并结合“三农”资金需求特点,大力推进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作,探索推出“强农贷”“富民贷”“扶贫贷”“创业贷”等金融产品,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户和商户在发展特色产业上的信贷需求。同时,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机制,推动建立各类涉农融资担保基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增信模式,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截至2018年4月末,全市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34.13亿元,支持基地(园区)77个,支持园区内规模经营户4600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187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89个,有效满足了农民、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要求,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狠下功夫,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出“三支贷”等降低企业成本的对口贷款产品,由中小企业局推荐好的企业,并注入风险保证金,农信社放大10至12倍的金额进行贷款投放,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通过政府注入风险保证金,形成了“政府+企业+银行”的合作模式,从而使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农信社的融资服务,其中中小企业局推荐的一部分优质小微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资金支持。全市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小微、农业等短板领域融资增长较快,忻州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均高于全部企业贷款的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4月末,全市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87.68亿元,支持小微企业12104家,进一步促进了政银企互利合作、共谋发展。
忻州农信社将金融扶贫工作与业务经营同部署、同安排,按照“紧盯目标不放松、摸底调查全覆盖、不看计划看需求、简化流程快捷办”的原则发放扶贫贷款,确保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
一是建机制。早在2016年,忻州市联社就制定了“十三五”金融扶贫工作规划,明确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每年年初组织全市农信社各级机构主要负责人召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会,制定出台行动计划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同时与各县级机构专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奖惩措施。全市农信社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门的以业务骨干部门为主的精准扶贫办公室,采取市联社班子成员和科室分片包干、分工负责的方式,加强对各县级行社脱贫攻坚工作的督导。各县级行社依据省联社出台的《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扶贫小额信贷尽职免责办法》,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只要发放扶贫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贷款意愿、有产业依托、享受财政资金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等基本准入条件,并按照本行社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规定,对在贷款的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发放、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等环节都勤勉尽责的可予以免责,切实解除了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提升了放贷积极性。
二是强保障。忻州农信社会同市扶贫办联合出台了金融扶贫工作行动计划,配套出台了扶贫小额贷款评级授信指导意见、扶贫金融服务考核暂行办法、金融扶贫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办法。组织近千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了解贫困户实际需求,并根据需求及时发放贷款,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基础信息资料、评级授信、满足合理信贷需求“三个全覆盖”。全市农信社统一设计了“两牌一画一标”(即“忻州市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责任主管(联络人)公示牌”“忻州市农村信用社扶贫小额信贷三公开、三承诺公示牌”和“扶贫小额信贷十问十答”宣传画、金融扶贫墙体标语),布放到所有乡村。全市农信社进村入户宣传196次,发放宣传资料32282份,举办活动167次,参与网点数量229个,参与宣传人员634人,活动覆盖人数达63400余人,全面提高了贫困户的政策认可度和申贷积极性。
三是抓重点。我市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省脱贫攻坚最大的主战场,忻州市联社在对11个贫困县农信社确定扶贫贷款投放计划的基础上,对宁武、静乐、偏关三个深度贫困县的农信社追加10%的任务目标。全市农信社对“四有两好”(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信用观念良好、遵纪守法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5321”政策,即:5万元以下、3年以内、2免(免抵押、免担保)和1贴息(扶贫贴息),打造农户贷款的“绿色通道”。在全面推广“政府贴息、农信社贷款、企业投资、贫困户受益”的新型合作和“农信社+扶贫办+企业+贫困户”等帮扶模式的同时,对照全市“8311”产业扶贫项目名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当地农业、扶贫部门的对接,将“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产业扶贫主要抓手,依托有带动脱贫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产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农业龙头产业,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017年全市农信社共投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1.47亿元,完成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任务的119.98%;投放单位扶贫贷款9.15亿元,共扶持和带动86000余名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忻州农信社还确立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三年目标规划,预计到202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2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0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6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05亿元,扶贫贷款达到57亿元,扶贫小额贷款达到19亿元。忻州农信社将坚持“扎根本土、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紧紧围绕市委“1661”发展战略,继续全力支持忻州地方经济发展。统筹兼顾,以合规为前提,以创新为手段,为全市广大农户、商户、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安全有效地投放各类贷款,为更好地支持我市决战深度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