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岢岚县岚漪镇东街村,孙爱玲一家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家庭”。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用二十余年的奋斗与坚守,讲述了一个关于逆境崛起、勤劳致富、反哺乡邻的动人故事。2023年6月,孙爱玲家庭荣获全市第三届“文明家庭”称号,其事迹如清风拂面,传递着新时代家庭的优良家风与责任担当。
白手起家,逆境中点燃希望之火。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孙爱玲结婚后,面对婆家家徒四壁的窘境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暗下决心改变命运。在尝试各种零活后,她敏锐地察觉到食用菌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将创业目光锁定在大棚蘑菇种植上。
当村委会修建的蔬菜大棚对外承包时,孙爱玲毫不犹豫地承包了三座,并将全部积蓄投入其中。她购菌种、学技术、精心管护,像呵护婴儿般期待蘑菇成长。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场罕见的大风,将价值近万元的塑料棚膜撕碎,数万元的菌种一夜冻死。面对沉重打击,孙爱玲擦干眼泪,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做出惊人决定:向信用社贷款三万元,从头再来!
那一年是她记忆中最艰难的一年。过年时,别人家鱼肉飘香,她家却连一斤肉都舍不得买。这份艰辛没有击垮她,反而磨砺出她更加坚韧的意志。她多次拜访农业专家,日夜泡在大棚记录数据,终于掌握了在岢岚特殊气候下科学种植蘑菇的全套技术。
开拓市场,智慧与汗水铺就致富坦途。技术难关攻克后,销售成为新挑战。面对当地市场有限,鲜菇不耐储存,一旦滞销就会腐烂变质的难题,孙爱玲再次贷款三万元,购置农用车,亲自外出开拓周边市场。
她跑遍五寨、神池、朔州等地的蔬菜市场、超市和火锅店。最终,凭着蘑菇过硬的品质,打开了销路。随着销售渠道的逐步成熟,她的蘑菇因品质优良、供应稳定收获了良好口碑,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2015年她年收入达12万元;到了2016年,三个大棚的蘑菇产量7.5万斤,收入突破2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她也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勤劳致富带头人。
文明传家,富而思源彰显大爱境界。“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这是孙爱玲常说的话。自家日子红火后,她毫无保留地将蘑菇种植技术传授给乡亲们。
孙爱玲的家成了免费的技术培训服务站。无论是选种、配料、控温,还是防病、销售,只要乡亲们有需求,她总是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在她的带动下,东街村及周边村庄陆续发展起多家蘑菇种植户,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岢岚蘑菇”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荣誉满载,良好家风涵养时代新风。在孙爱玲家,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底色,互敬互爱、同心同德是基石,乐于助人、回馈社会是追求。丈夫是她事业的坚定支持者,负责运输和重体力活;两个女儿在母亲言传身教下,勤奋好学,双双考入大学并参加工作,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辛勤耕耘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孙爱玲先后荣获岢岚县“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忻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文明家庭”的殊荣,更是对这个家庭崇高精神和优良家风的高度肯定。
孙爱玲家庭的故事,是一个个普通中国农民家庭在时代浪潮中奋楫前行的缩影。他们用勤劳创造幸福生活,用坚韧对抗挫折,用智慧开拓市场,更用博大的胸怀温暖乡邻。 (本报记者 张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