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黄土地上的火龙果传奇
2025年09月09日 15时39分   忻州日报

邬瑞华正在观察火龙果长势。本报记者冯晓磊摄

近日,河曲县柏鹿泉村的7座日光温室大棚,悄然成为当地朋友圈的“网红”打卡地。谁也想不到,在北方的黄土地上,竟结出了热带火龙果。

沿着黄河岸畔蜿蜒的山路前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坡地上的红葱田与远处奔腾的黄河相映如画。转过一道山峁,邬瑞华的火龙果大棚跃入眼帘。

“能在年均气温只有8℃的晋西北种出火龙果,谁说不是奇迹?”现年59岁的庄稼汉邬瑞华边说边利落地摘下一颗紫得发亮的果实,粗糙的手掌轻抚果皮,语气中充满自豪。

大棚里湿润温暖,火龙果枝条攀援而上,青蔓垂红果,犹如南国果园。而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大棚,邬瑞华的梦想最初也只换来一片嘲笑——“北方种火龙果?异想天开!”“苗都活不了!”村里人的质疑,像极了百年前“走西口”路上那呼啸的风,凛冽又真实。

河曲,曾是山西人“走西口”路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一代代河曲人被迫告别贫瘠的土地,跨过黄河、走向口外,只为讨一口饭吃。而今天,“邬瑞华们”不再出走,他们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3年,邬瑞华拿出全部积蓄70多万元,三下海南,拜师学艺。几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火龙果种植的温度、湿度、授粉、疏花等每一个细节。回来时,他不仅带回了果苗,更带回了技术与决心。

恒温控制、山泉滴灌、果熟采摘……他像呵护婴儿一般照料这些“南方来客”。最艰难时,他睡在大棚旁的板房里,每两小时起来看一次温度;灌溉设施改造时,他带着儿子徒手挖沟,血泡磨破又愈合,掌心结出一层厚茧。去年那场大雪压塌棚顶,他冒雪抢修,手指冻得僵直,回家用烧酒搓了半宿才缓过来。

邬瑞华屈指叩响一颗果实,传出沉闷熟透的声音。他说:“一枝只留一果,甜度才够。火龙果属于仙人掌科植物,一次栽培,以后每年都会开花结果10至15次。”

首茬果熟时,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检测后连连称赞“:果皮薄、糖度高,品质上乘!”那一刻,邬瑞华蹲在地上抹起了眼泪。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晨露未干的火龙果堆成小山,配文——“北地亦有南国春”。这7个字,像是一声春雷在黄土高原迅速炸响,游客、主播、代理商纷至沓来。偏关网红“王会长”现场直播:“家人们看啊,黄土高坡结火龙果,甜得很……”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昔日沉寂的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如今,他的火龙果采摘价每斤10元,单棚年产量超2000斤,年收入稳定在14万元以上。品相稍次的果实被本地企业深加工为冻干产品,每斤卖到百元仍供不应求“。除了主打的火龙果,大棚里还穿插种植了香蕉、无花果、小金桔、草莓,明年计划再引进一些新品种。我还要学习直播带货,给大家提供团建、研学、露营、烧烤、代种代养多种服务。”

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一批乡亲走上“南果北种”之路。面对上门求教的人,邬瑞华总是耐心传授技艺。他手握粉笔认真画栽培图的样子,仿佛仍是当年那个追着海南技术员提问的北方汉子。

从“走西口”到“留家乡”,从“刨土坷垃”到“种金果子”,邬瑞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河曲人的突围与坚守。他站在大棚前,身后是累累硕果,眼前是滚滚黄河。(记者 乔龙飞 冯晓磊 常晓蓉)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