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全面推开以来,岢岚县立足群众需求,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用活资源、创新形式、健全机制,通过改造建设“文明驿站”、整合社区服务窗口、孵化特色志愿项目等举措,把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把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用“志愿红”点亮城市文明底色。
阵地延伸,“志愿红”打造“文明名片”
岢岚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为抓手,通过阵地延伸、服务升级、活动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以前用于防疫的亭子,现在能热饭、充电,还能借伞,真是方便!”在岢岚县人民广场“文明驿站”,环卫工人张大姐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热水,连连称赞。岢岚县创新利用闲置资源,将人民广场、舟城广场等处的7座闲置亭子升级为“文明驿站”,配备工具箱、急救箱、微波炉等便民设施,提供热水、充电、阅读等暖心服务,成为街头巷尾的“暖心港湾”。这些“微阵地”不仅盘活了公共空间,更成为街头巷尾的志愿服务枢纽,让群众随时感受“触手可及”的文明温度。
从银行网点到商超车站,岢岚县打造了155个“舒心窗口”“文明驿站”,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网络。广惠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开设了8个服务窗口,集中办理低保、养老等26项事务,让辖区居民享受“一站式”服务。该县通过阵地延伸,政府服务从“跑多次”变为“就近办”,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目前,1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累计服务群众1.2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以“1中心+10所+100站+155点”为框架,岢岚县建成全域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县、乡、村三级阵地与便民服务点联动,汇聚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应急帮扶、文化惠民等活动。这种立体化网络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更让“志愿红”成为岢岚最鲜亮的文明名片,凝聚起共建共享的社会合力。
特色服务,“志愿情”绘就“城市底色”
在岢岚,“志愿红”把关爱、温暖送到工矿、企业、社区、农村,送到千家万户,让文明之花开遍城市乡村,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构建“1总队+10大队+100小队+14特色支队”的立体化志愿服务体系,9280名志愿者如星火汇聚,覆盖城乡每个角落。从理论宣讲到产业帮扶,从社区关爱到乡村振兴,这支“红色生力军”以灵活机动的分队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惠及群众超3万人次。
依托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基地,12支宣讲队以“理论+文艺”“理论+故事”等鲜活形式,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快板传唱、情景剧演绎、田间课堂……志愿者们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推动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多亏‘幸福号’志愿服务队,我家大棚蔬菜才卖了好价钱!”宋家沟村脱贫户老刘提到的是岢岚县孵化的产业帮扶项目。岢岚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孵化了54个精品服务项目:“情系村民谋发展”助力产业振兴、“银发守护”关爱孤寡老人、“邻里帮帮团”化解社区难题……通过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志愿服务从“活动化”转向“项目化”,用常态化、专业化的行动诠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百姓的笑容成为文明岢岚的生动注脚。
创新活动,“志愿行”浇灌“文明之花”
岢岚县以创新“文明集会”为载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造“理论+实践”“教育+娱乐”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志愿者将理论宣讲、普法讲座、垃圾分类游戏等融入市集场景,通过签署文明承诺、互动问答等趣味方式,让文明理念随着城市烟火气浸润人心。“比发传单效果好多了!”志愿者小张说。据统计,该活动累计吸引5万余人参与,发放文明承诺书3万余份。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以来,岢岚县每月开展一次“文明集会”活动,以“小切口”破解阵地利用率低、服务供需错位等问题,探索出“阵地延伸——精准服务——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路径。
聚焦居民自我提升需求,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绘画、书法、舞蹈、剪纸等六门“短平快新”公益课程,打造“市民夜校”活动品牌。这一“家门口的充电站”让群众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此外,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参与跳蚤市场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掌柜”“小买家”等,学习货币交易、商品推销和公平买卖。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沟通协作和独立自主意识,在劳动乐趣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成长注入鲜活的实践智慧。(芦蕊)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