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忻州,何以居于中国杂粮C位?
2024年10月31日 17时03分   忻州日报

如果粮食作物是个庞大的江湖

小麦和水稻

就是北方与南方各自的代表

雄踞一方,独领风骚

不仅以绝对实力“霸屏”田地

也幻化成人间烟火 日常饮食

牢牢占据着餐桌的“半壁江山”

北麦南稻之外

也有庞大的作物族群

散布于谷地原野

禾谷、豆类、薯芋

它们从不与“主流大派”争锋

却又因其独特的价值

成为粮食作物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人们通常将它们称为

杂粮


中国杂粮看山西

山西杂粮看忻州

在山西有三分之一的耕地上

生长着各式杂粮

而在这个“杂粮王国” 之中

山西忻州又一骑绝尘

不仅在全国杂粮领域贡献了绝对力量

而且一再丰富饮食图谱

重新定义杂粮美食

成为全国唯一的

“中国杂粮之都”

古语云

查看土宜,广布地利

忻州

之所以成为“中国杂粮之都”

天时地利的先天条件不可或缺


地处山西省中北部的

忻州

完美继承了山河表里的地舆基因

大山围城,长河冲关

让黄土高原在这里尽情“裂变”

山川、塬坝、梁峁

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塑造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家园

也带来了水土流失与土壤贫瘠

让难以忍受苦寒的“主流”作物退避三舍

(请横屏观看,忻州地区黄土丘陵。资料图)

但独特的环境

总能激发出人类巨大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四季分明,气候干冷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降水集中,无霜期长

忻州的先民们读懂了自然

也就读懂了土地

开始与水抢地、与沙争田

在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上平田整地

将耐干旱、耐盐碱、耐寒冷的杂粮作物

耕种进层层黄土之下


杂粮在忻州的落地生根

是一部丰富的地理史

也写满了时间演变的故事

据考古发现和记载

忻州杂粮历史可回溯到7000多年前

先民们从黄河岸边走来

割乂杂草、辟地垦荒

把种子撒进大地

也撒进历史深处

(请横屏观看,五寨县优质杂粮种植。资料图)

远古时期

河曲、保德、偏关一带

已种植粟和黍

魏晋南北朝

梁、黄豆、大麦、麻等作物

相继“登陆”忻州

明清之际

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外来物种

也闯关成功

民国时期

莜麦、高粱更是遍及全市各地

再及现在

杂粮作物始终在这方土地上

延续、嬗变


自然、历史、物种、人类

最终

这些因缘际会

让这方黄土高原上的苦寒之地

长出了五彩缤纷的杂粮之花

千沟万壑之中

人们惊叹于这些物种的坚韧

也为这片土地源远流长的杂粮文化所折服

天覆地载,造物润农

山河、风土

为杂粮作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舞台

农人的智慧和汗水

则让各式杂粮开启各自的剧本

也掀开了忻州杂粮的进阶之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岢岚的“豆”

是一种源自海外的舶来客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红芸豆一经落地岢岚

就为当地土层深厚、无霜期短、降水集中

的自然条件所折服

数年间

红芸豆种植面积在岢岚县逐年攀升

更因籽粒大、色泽鲜艳、营养价值高

畅销国内外市场

稳坐全市小杂粮出口的头把交椅

2010年

岢岚县被授予“中华红芸豆之乡”称号

外来作物在忻州的旅程中

还有更大的“高光时刻”

2023年5月 神舟十六号冲向太空

来自静乐藜麦的“稼祺505”搭载其间

开启藜麦太空育种之旅

藜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

于2011年被引进静乐开始种植推广

20亩,1300亩,1万亩,5万亩

静乐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藜麦种植县

2013年

静乐被授予“中国藜麦之乡”称号

外来物种落地生根

本土作物也耕耘不止

一年中,当大地迎来白露时节

神池的旷野之上

一种油料作物已经准备好果实

胡麻,也称亚麻籽

相传在东汉年间就已在神池种植

更有志书记载

神池胡麻种植面积在民国年间就居全省之首

延续至今

神池胡麻依然在季节的风里摇曳生香

2014年

神池被命名为“中国亚麻油籽之乡”

八月,晋西北的农田里

多数农作物还在拼命疯长

但五寨的甜糯玉米已经率先长成

这种有别于普通玉米的改良品种

自2002年被引入五寨县以来

就一路高歌猛进 不断升华

最盛时,全县种植面积近20万亩

2015年

五寨县被命名为“中国甜糯玉米之乡”

“番”薯

一种名字里就透露了其“出身”的外来作物

在北方地区有着更为通俗的叫法——红薯

解放初期

忻府区开始大规模种植红薯

不仅弥补了粮食的不足

也带动了红薯种植的迅速扩张

后来

忻府区形成了6个红薯集中种植区

成为全省红薯的主要种植基地

更因甘甜可口、品质优良广受赞誉

2019年

忻府区被命名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

管涔山下的宁武

农人则顺应着不同节气

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层层梯田里

与一种高寒作物相伴

莜麦,在宁武的种植历史可追述至2500年前

历经千年依然势头不减

产量占山西省莜麦总产量的10%以上

2020年

宁武县被命名为“中国高原莜麦之乡”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黍米,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

也是繁峙县这方土地上最早的农业曙光

一经燃起就从未止息

在经年累月中

繁峙全县黍米种植区域覆盖6乡镇149村

涉及万千农户

2021年

繁峙县被命名为“中国黍米之乡”

黄河岸边的偏关县

保留着更为古老的作物

糜子,是旱作农业的代表

这种耐干旱、耐瘠薄的作物

从不苛责沟壑纵横、干旱少雨的环境

即便在陡峭的山坡之上亦能顽强生长

以至于糜子至今在偏关的作物中

仍 占据独特的优势

偏关全县糜子播种面积达到8.3万亩

总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6.7%以上

2023年

偏关县被命名为“中国糜子之乡”

菜配白葱,肉配红葱

杂粮争锋的岁月中

也总有一些地方剑走偏锋

为丰富的杂粮增添一丝亮色

黄河之畔的河曲

凭借红葱弯道超车

全县红葱种植面积约1.8万亩

产量约2500万公斤,产值约6000万元。

2023年

河曲县人民政府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红葱之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无论是引进的外来物种

还是根植于斯的本土作物

杂粮

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宿

它们生发、壮大、升华

忻州“中国杂粮之都”的称号名副其实

时和岁稔,农桑丰茂

精耕细作带来了杂粮的繁衍生息

杂粮也终将回馈人民、迎合时代

远古时代

它们最早被先民撒入田地

开启旱作农业的曙光

近代

它们备荒救灾

是用以果腹的“干货”

在今天

它们化身“营养健康”代名词

成为餐桌“新宠”


一路升级演变的过程中

忻州杂粮开启了对饮食江湖的“报复”

莜面

作为晋北杂粮的集大成者

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饕客们则对这一作物的开发不遗余力

凉拌莜面、莜面鱼鱼儿、莜面栲栳栳

莜面窝窝、莜面饺饺、莜面炖炖

......

在变换万千的手法与烹饪技艺中

莜面带来形状、口感与风味的巨大差异

足以满足口欲,慰藉人心


豆面、荞面、高粱面

这些由豆谷杂粮演变而来的食物

一经以面的形象登场

就有了与白面在主食界一较高下的资本

饸饹、抿面、擦尖

器械的加入改变了食物的形态

荤素搭配的臊子

则中和了这些食物粗粝的口感

杂粮精做,粗粮细吃

每一口,都是地道的忻州味道


真正让杂粮饮食冲上巅峰的当属黍米

黍米为原料的黄米面

蒸好和匀,裹入甜豆沙馅

在火力与胡麻油的作用下焦黄起泡

黄米面醇香而带有颗粒感

胡麻油又苦又香

二者结合带来了层次分明的味道

当地人习惯把这种吃食称之为“糕”

往往在逢年过节以及婚丧嫁娶中打头阵

或者“压轴”出场

“糕”即高 寓意不言而明

(油糕制作。资料视频)

在众多杂粮饮食中

糜子所追求的饮食美学稍显另类

粒粒饱满的“黄金甲”

带着粗粝与酸涩

为食客们提供了转化的灵感

酸捞饭、酸粥、酸稀饭

这些以酸为美、以酸为香的饮食

不仅带来了独特的风味

也让谷物本身的营养价值更好地释放

成为黄河岸边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

(酸捞饭。资料图)

杂粮对饮食的冲击

不止于在主食界的一较高下

在小吃江湖中也不遑多让

碗托、凉粉、刺粉、折饼

各式杂粮面食

在人力与火力的加工中塑造成型

又在各种调汤中得到二次升华

食物本身的清凉爽滑与调汤的醇香

最终变成味蕾之上的享受


杂粮,也会以液体的形式出现

黍米、高粱

在时间的发酵中酿成了酒

顺势还留下了佳话

“南绍北代,黄酒不赖”

胡麻则被榨成油

为各式食物活色增香

提供奇妙滋味

(用黍米酿造的黄酒色泽金黄。资料视频)

杂粮还无声无息地参与着忻州人的生活

睡觉枕的是荞麦皮枕头

盛放食物的篦帘用的是高粱杆

扫地用的扫帚是糜子穗

玉米秆则是绝佳的烧火材料

……

在忻州

杂粮已不仅是粮食

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是维护人们饱腹饮食的秩序载体

也是温暖日常生活、家乡情感的共同记忆

务农重本

国之大纲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指出

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

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

突出“特”字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近年来

忻州把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

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

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

抓产业布局、示范引领、龙头培育

品牌创建、市场开拓

推进杂粮全链条、集群化发展

(请横屏观看,“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摄影张存良)

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6万亩

建设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区6.5万亩

创建杂粮良种繁育及其他试验示范基地10余万亩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5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53%

……

技术集成配套、生态绿色循环的新格局逐渐呈现


创建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4个、生产基地8个

创建国家级绿色有机基地7个

认证“供应深圳农产品基地”14个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584个

制定、修订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相关标准35项

发布地方农业标准70余项

……

全市农产品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

(静乐县汾河川小杂粮种植区。资料图)

“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

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

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

这三大平台带动效应凸显

全市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

总产60万吨以上

分别占全省的1/4和1/3

成功打造市域公用品牌

“忻州杂粮”“忻味道”

培育县域公用品牌10个

9个产品入选“有机旱作·晋品”

……

杂粮产业体系得到全面优化

(请横屏观看,河曲县巡镇镇侯家沟村糜子丰收。摄影金源)

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个

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1家

农民合作社13958个

家庭农场4394个

培育托管服务主体259个

“龙头企业+科技+基地+合作社+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

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

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

最终都投射在了这些山川风味上

杂粮虽不似大众主食有钟鸣鼎食的机会

但也在时代的发展中

被赋予了新的滋味

(岢岚红芸豆加工车间。摄影赵文君)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忻州杂粮

有着绵长的过去、生动的现在

也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块中国版图上唯一的

“中国杂粮之都”

将不断书写新的传奇

作者:郝永峰

策划:薄小伟、王文君

统筹:聂艳英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