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五寨,何以“中国甜糯玉米之乡” ?
2024年05月22日 17时19分   忻州日报

是中国粮食作物中的“流量担当”?

玉米

当仁不让

整个中国

都跃动着它的身姿

它遍布东北

排列于白山黑水之中

它席卷华北

列阵于谷地平原之上

它点缀江南

穿梭于粉墙黛瓦之间

它甚至冲上高原

傲视雪山与苍穹

想要在如此丰富博大的版图中

以“玉米”之名占据一席之地

实属难得

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五寨县做到了

2015年8月

五寨县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

“中国甜糯玉米之乡”

五寨

这方从历史烟云里走来的粗砺大地

从来就是一方值得精耕细耘的沃土

五寨是传统农业大县

气候凉爽

冬季长而寒冷

夏季短而无酷暑

土地开阔

东南高西北低

中部为八十里“丁”字平川

水系发达

县域河流纵横交织

是“坐在水库上的县城”

这些独特的条件

为五寨农业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

五寨被称为“晋西北的米粮川”

(五寨县。摄影张建辉)

在玉米“称雄”五寨大地之初

五寨农业史上曾有着自己的“明星”

莜面、山药、大皮袄

当地民间引以为傲的“三件宝”中

有两件均来自土地深处

一度是五寨农业的“形象代言”

(五寨县南峰水库。摄影朱和森)

历史文献中

玉米原产于大洋彼岸的墨西哥高原

始于遥远的大航海时代

1531年开始登陆我国

清乾隆年间

这种外来物种

就跟随“历史的季风”落地五寨

在丰富五寨农业物种的同时

也为五寨大地增添了一抹饱满的色彩

(500多年前玉米传播到了中国,玉米在中国的传播有不同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路径。资料源自“种子天下”)

▲ 路线1:由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过中亚细亚传到我国的西北地区,从西北再传到内陆各省份。

▲ 路线2:先从北欧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度或缅甸引种到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尔后向北传到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向东传播到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

▲ 路线3:先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经海路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

四季流转间

五寨农人与玉米的故事开始上演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最终

玉米这种种植方便、易于成活的作物

在五寨得到大规模种植

渐渐有了“后来居上”的气势

而且还得到了更为亲切的昵称

“玉蜀黍”、“玉茭子”

(五寨玉米。摄影刘笃效)

玉米的到来

也激活了人们对美食的创造力

煮玉米、蒸玉米、烤玉米、玉米面

在每一个收获的季节

玉米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于炊烟闾巷

颗颗饱满、粒粒生香

丰富味蕾、满足饕客

(烤玉米。图片源自“小红书@那人那片田2696196199”)

更多时候

玉米的归宿将流向市场

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

成为饲料和工业的主要原料

深秋过后的五寨

农家巷陌、旷野场圃

熟透了的玉米被码放整齐

像金色堡垒,等待“收服”

五寨人对这方土地上的玉米

有足够的自信

他们待价而沽

(玉米丰收。图片源自“小红书@9920211838”)

人类发展的进程中

对风味的追求是一道永恒的命题

通过改良与优化

破解物种的隐藏秘密

从而获得“附加价值”

人类对玉米的探索也未曾止步

(“康宇田源”供图)

“南甜北糯”

国人对玉米的追求曾一度呈现鲜明派系

甜玉米和糯玉米

这两种因改变栽培技术

而提高糖含量增或者增加粘性的作物

因口感的不同

曾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

能否统一“甜”和“糯”

中国玉米育种专家再次解码

通过玉米基因的重组排列

让同一株果穗上结出甜、糯相交的籽粒

甜糯玉米的出现

不仅满足了玉米爱好者的口感诉求

也壮大了“玉米家族”

白色、黑色、紫色

色彩在增加

营养价值也在“飙升”

甜糯玉米富含维生素C

粗纤维含量高达16.36%

“硒”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倍

甜糯玉米因其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被称为“黄金作物”

“甜糯玉米”的出现

也让五寨人看到了机会

无霜期长、光照充足

水土丰沃、昼夜温差大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让“甜糯玉米”落地五寨顺利成章

(五寨糯玉米种植基地。摄影刘笃效)

2000年以后

五寨立足当地条件

调整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在规模发展玉米产业的同时

开始更新玉米版本

进阶“甜糯玉米”

2002年

五寨正式引进种植甜糯玉米

成为全国最早引进种植甜糯玉米

并加工的地区之一

2002年

“甜糯玉米”种子叩问五寨大地

五寨在试种推广的同时

也旋即上马“甜糯玉米”项目加工

建厂房、上设备、拓市场

渴望在这场风物江湖中乘风破浪

最终

“甜糯玉米”也不曾辜负这方热土

结出累累硕果

(五寨机械化种植糯玉米。摄影刘笃效)

2007年

五寨县甜糯玉米取得无公害认证

2013年

获取了绿色甜糯玉米认证和有机甜糯玉米认证

甜糯玉米的出现

也变幻出特色滋味

甜糯玉米炖排骨、松仁玉米、甜糯玉米饮品

甜糯玉米成为饮食图谱中的新鲜后浪

五寨的甜糯玉米也因口感细腻

走俏市场,风靡一时

2017年

山西康宇田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真空糯玉米顺利出口俄罗斯

这是全省首次向俄罗斯出口玉米农产品

(五寨玉米收割。摄影张向荣)

物种演变发展的故事

是自然与气候的故事

也是人与土地的故事

李冬梅

康宇田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自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起

就寻求甜糯玉米发展最新“打法”

古老土地与改良作物

时鲜食物与产业发展

向老农学经验,向科学求技术

李冬梅在摸索中寻求发展的支点

(康宇田源生产车间里,机器正在给糯玉米去皮。摄影张向荣)

耕种时节

当古老的大地

正被现代化的肥料催生

李东梅却带领农人们选择了最质朴的方法

轮作倒茬、秋耕壮垡、卧羊施肥

最终,打造出

绿色甜糯玉米种植基地10000亩

有机甜糯玉米种植基地1000亩

供深食品“圳品”基地10000亩

追求传统耕作之法外

管理模式却得到科技“加持”

种子来自与山西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

管理技术实现

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

加工锁鲜

从采收到加工入库两小时内完成

销售环节

畅通线上与线下,流通市场

产品升级

则瞄准健康食品进军

李东梅在“甜糯玉米”产业的探索中

还加速了产业的带动作用

600余户种植农户

300余名工人

走进田间或厂房

为甜糯玉米产业助力

也从甜糯玉米中获得收益

(康宇田源车间忙碌的农民工。摄影张向荣)

2022年

康宇田源糯玉米入选山西首批

“有机旱作·晋品”

2023年

山西康宇田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取得了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专利

(康宇田源糯玉米包装车间。摄影张向荣)

塑造品牌

抢占市场

五寨县“甜糯玉米”发展背后

是对其独特风味的追求

是对其经济价值的追逐

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为打造特色品牌

近年来

五寨县出台特色产业发展意见

制订农业产业奖补办法

提升产业化水平

成立甜糯玉米产业发展联盟

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

“甜糯玉米”在五寨完成了从物种到产业的蜕变

2023年

五寨县甜糯玉米种植面积6.5万亩

全县已建成规模化特色种植基地50个

甜糯玉米加工龙头企业6个

专业合作社35个


年均销售量2.3亿穗

未来五寨县还将

扩展甜糯玉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年产加销3亿穗

致力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甜糯玉米产加销基地

(五寨县万亩糯玉米进入采收季。摄影张向荣)

从泥土里蓄积能量

于幽暗中沉默滋长

在工厂中华丽蝶变

一朝扎根

就让一方土地延伸出无限希望


从玉米到甜糯玉米

五寨选择也创造

甜糯玉米也在无声参与人们的生活

从种植试验到精深加工

从满足饱腹口欲到追求独特风味

从小农经济到产业支撑

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

是五寨人

因地制宜,适应发展

主动求新求变的选择

也是五寨人

立足乡土,面向时代

奋进图强的勇气

本文未标明作者的图片均由刘笃效拍摄

视频由五寨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策划:薄小伟、王文君

统筹:聂艳英

作者:郝永峰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