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保德县居民办事处惠民社区居民委员会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03月17日 09时57分   忻州日报

本报讯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保德县居民办事处惠民社区居民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保德县惠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成立于2018年7月,位于保德县西城区,辖区总面积17万平方米,主要管理全县13个乡镇124个村(其中48个整体搬迁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166户6583人。社区党委下设党支部10个、党小组43个,党员总数274名。惠民社区秉持“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治理跟进、开展全方位服务、推动就业创业,全面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城镇居民生活,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核心作用。惠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创新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组织“1258”管理模式,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作为贯穿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全程的主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精心打造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行一体化管理;实行社区乡镇双重联动管理,条块融合,双线用力,做好管理服务和政策待遇落实;通过搭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代表—党员”和“居委会—网格长—楼长—单元长—搬迁户”双五级治理机制,推行党小组长和党员代表分别担任楼长和单元长,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党建引领和居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围绕组织建设、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矛盾纠纷、就业创业、公共设施建设等八项服务内容,高品质服务搬迁群众。

——加强治理跟进,促进群众融入。为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惠民社区加强治理跟进,实施社区治理“344”工作机制,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城镇居民生活。健全“党委领导,多级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和“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全程联动”三种模式,提升了化解矛盾促进民和、网格管理凝聚民力,排解隐患维护民安和智能运用满足民需的“四项能力”。充分发挥“居民议事厅”“妇女议事会”“道法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治保会”“调委会”“巡逻队”的作用,用好群防群治、心理疏导、平台运行和社区服务“四个机制”,用法治制约行为,用服务促进管理,用法律教育注入时代精神,用居民公约建立良好公共秩序和养成良好风俗,切实有效地激发了搬迁群众的内生活力,促进其由“村民”向“居民”的转变。在社区的小广场宣传栏、社区通道、绿化带上空等处,张贴和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务实管用的“居规民约”和“文明守则”等内容的公告和牌匾,并在社区小广播定时滚动播放,让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家园,互尊、互爱、互助和邻里和睦相处,学法、知法、守法和弘扬社会主义美德的声音时刻萦绕在耳边,引导搬迁群众向善、向美、向上。

——开展全方位服务,提升生活品质。惠民社区组建“十个一”工作机构,党建工作室、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站工作室、居民议事厅、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警务室、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为搬迁群众开展全方位服务。推动4轨制幼儿园和6轨制小学、社区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生活超市和金融服务、文化广场和水系公园、公交站点、物业管理服务落地建成运行,让搬迁群众真正享受到“一出门上学、一出门医病、一出门托养、一出门购物、一出门休闲、一出门乘车、一出门办事”等“七个一出门”便捷服务待遇,提升了生活品质。“敬重,给每一个搬迁居民一种超然的爱;感化,用社区的温度融化飘忽不定的心灵”是惠民社区的又一种服务和关爱的体现。对各类残疾人、生活困难家庭和65岁以上老人,网格长和党小组长隔三差五入户打包需求,然后分头办理,带着党组织的万般慈爱去呵护、去给他们设立新生活的支撑点。社区工作人员倾听搬迁群众的呼声,了解搬迁群众的心理需求,只要是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就积极受理回应。

——推动就业创业,激发内生动力。社区工作人员时刻关注就业信息平台的动态,网格长在各个群里不时发送招工信息,再带上鼓励、指导和建议,推动群众就业创业,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利用保德相邻的陕西省府谷、神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县市得天独厚的务工市场,通过劳动技能轮番培训,再经过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成功输送劳务人员2800多人,月工资月嫂达6000至7000元、养老护工3000元左右、酒店服务员4000多元、工矿企业人员4500多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致富”的目标。充分开发内需公益岗位。利用楼顶光伏收益二次分配资金,合理设置扶贫公益岗位,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主要解决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与残疾病人等出不了门的人员的就业问题。引进、培育产业帮扶。社区组建了三个植树造林专业队,安排了60户的节令段就业,每户收入近6000元;利用扶贫厂房引进肉联厂,安置48户家庭人员就业,半年轮换一次;目前计划培育一个蛋糕食品厂和一些健康食品生产作坊,打造传统生产作坊一条街,解决搬迁户就业增收问题,推动饮食服务业健康发展。(本报通讯员)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