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咋穿衣?静止不觉冷微动不出汗
2014年7月,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下达《气象部门常用生活气象指数产品暂行技术规范》,其中的穿衣指数是这样规定的:
一级严冬装:适宜穿着羽绒服、戴手套等;
二级冬装:适宜穿着棉衣、皮衣、厚毛衣等;
三级初冬装:适宜穿着夹克衫、西服、外套等;
四级早春晚秋装:适宜穿着套装、夹克衫、风衣等;
五级春秋装:适宜穿着棉衫、T恤、牛仔服等;
六级夏装:适宜穿着短裙、短套装等;
七级盛夏装:适宜穿着短衫、短裙、短裤等。
显然,对于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地方来说,深秋穿衣指数应为“四级”。当然,即便是适宜的衣服,也有薄有厚,具体穿着时,还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感觉“因人而异”。有专家指出,深秋时节着装应以“静止时,不觉得冷;轻微活动时,也不出汗”为标准。
有人走“极端”?疾病肯定找上门
深秋穿衣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情况。
一是机械理解“秋冻”,深秋着装过少,从而“冻”出感冒。深秋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常一次冷锋过境会导致气温大幅下降,从而使人的鼻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所以每临深秋,尤其在冷空气入侵时,因感冒发烧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就会急剧增多。此外,深秋气温日较差较大,中午和早晚的温度常常会相差10℃,室外还是有点“冷”,所以不能机械求“冻”。而初霜之后的深秋和初冬,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如果最高温度已降到10℃以下了,早晚连羊毛衫都不穿,不感冒才奇怪。
另一种情况是深秋时节穿衣过多,从而“捂”出感冒。“捂过头,易生病”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即使在深秋,我国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维持在10℃-20℃,这就是通常说的“凉而不寒”的温度。此时,适当地少穿一点衣服,“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若过多地穿上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就容易受凉感冒。
深秋时节,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受凉,一层又一层加穿衣服,用心良苦却适得其反。从孩子角度说,因为天性好动,早晨上学时穿许多衣服,到了中午,因气温升高、孩子活动导致身体发热、出汗。而现在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很少能做到“适时”、“适宜”地减衣,常常因贴身衣服湿透或过多地脱掉外衣而诱发感冒。
(责任编辑: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