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频道>>健康>>正文
天冷添衣,怎么添衣不生病?
2016年10月10日 10时24分   新华网

依据气候规律,国庆长假之后,我国多数地区进入深秋时段。而北京十月中下旬的最高气温都在20℃左右,晴日中午前后,基本仍属于“乱穿衣”时段,可以尽可能地少穿衣服(即“秋冻”),但早晚、阴雨天气时或在室外,必须适当注意保暖。否则,就有可能诱发感冒等病症。

为何“秋冻春捂”? 因为秋春的“室内外温差”是相反的

其实在北京的早春,最高气温通常也在20℃左右,气温日较差也较大,但早春的晴日中午,虽然也可以“乱穿衣”,但基本上以“捂”为主,尤其是早晚和在居室内,必须多穿一点衣服,否则就容易受凉。

同样是20℃左右的最高气温,为何早春要“捂”,而在深秋却要“冻”呢?

传统的解释是:早春时节,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而深秋时节,最高气温一般都降至20℃左右(或更低),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如果过早穿上厚衣服,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

“春捂秋冻”在气象学上也能得到佐证。虽然同样是20℃,但秋季和春季的“室内外温差”是相反的: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而秋季室内气温则高于室外。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捂一捂,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当然,这样的规律,在晴天时最明显,而阴雨天不明显。

啥是“秋冻“有度?因天因地因人异

不过,“春捂秋冻”必须把握科学的尺度,因天因地因人而异,才能真正有益于健康。

以秋冻为例,一般而言,初秋(十月上旬之前)时我国许多地方暑热未消,还不时有“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可以毫无顾忌地“秋冻”。而到了十月中旬以后的深秋,由于温度日较差较大(早晚很凉),这时的“秋冻”就要有所谨慎。一般来说,在室内不必穿很厚的衣服,可以适当“冻一冻”,包括晚上睡觉,也不必盖很厚的被子。而外出求“冻”则要有所选择,一般选择上下午有阳光、静风或微风的时候比较适宜;而早晚在室外不能因大意而受凉,尤其不可长时间坐在凉石凳上,或者迎着有些寒意的秋风长时间散步,否则,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凉。

一般来说,青壮年或体质较好的人更加适宜“秋冻”,年老体弱者 “秋冻”要谨慎。从地域上说,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同样是秋天,北方和东部地区多半秋高气爽,而南方许多地区则“秋日如夏”;华西一带常常秋雨绵绵,沿海一带也湿度偏大。所以,南方地区的“秋冻”时段要比北方地区推迟很多,而华西、沿海地区的关节炎患者反而必须特别注意“秋捂”,加强关节的保暖(如戴上护膝),以避免或减轻关节的疼痛。

 下一页 [1 2]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