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人体进入骨量减少期
根据中国人群的骨量变化规律,30岁前为骨量上升期,在30岁达到峰值,30岁后,人体就会进入骨量减少期,这期间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尽量保持人体的骨代谢平衡。女性在45岁、男性在50岁以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个时期骨量的流失与吸收就会失去平衡,从而进入骨量快速衰减期。
陈波主任介绍,年轻时的峰值骨量较低常常导致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症。如果把骨骼代谢比作银行存储的话,骨形成就好比存钱,骨吸收就好比花钱。30岁前,谁的银行储备越多,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就越小。
骨骼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一般来说,患者白天疼痛较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会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用力大便时也会加重。此外,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与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在轻度外伤或普通日常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骨折,医学称为脆性骨折。
喝牛奶和骨头汤有用吗?
陈波指出,通过骨头汤补钙是很多人的常识误区,因为骨头汤中含有很多油脂等,不利于老年人血脂健康,而且骨头汤含钙量极低。补充钙剂是目前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绝经后女性和老年妇女每天应当摄入1000毫克钙。如果从饮食中无法得到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也可以适量服用钙剂,补充活性维生素D,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关药物。日常饮食中还应控制肉类和盐的摄入量,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也有益于骨骼健康。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宅在家中,不运动,饮食马虎,为减肥而节食,这些都会给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此外,老年人群体中流传着“晚上不吃饭对身体健康有益”的观点。“这是极其错误的”,陈波指出,老年人不吃晚餐会加速钙质的流失,反而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专家建议,防骨质疏松症,要从青少年做起。必须教育孩子们,不偏食挑食。只有饮食结构均衡,加强骨骼方面的营养,如牛奶、含钙食品等,才是骨量存储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加强锻炼,这样骨骼才结实,才能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质量,使中老年后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时间推迟。(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朱璐诗)
(责任编辑: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