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今天起,本报“走进36个国定贫困县”大型系列报道就陆续和读者见面了。
我省尚有58个贫困县、232万贫困人口。其中,国定贫困县就有36个。这些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我省决战贫困的主战场在这里,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也在这里。这些县能否打好脱贫攻坚战,事关我省全面小康进程,全省人民高度关注。为此,本报在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抽调记者走进这36个国定贫困县进行深入采访,并开栏逐一予以报道。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贯穿整个“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是各级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转作风、改文风,是我们党报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正因为如此,本报记者将带着感情下,朝着山区走,贴着群众写,向着深处挖,深入了解国贫县干部群众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真实反映他们在小康路上以愚公移山之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决战贫困的精神风貌,满腔热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鼓与呼。
举目可见的村庄,往往需要斗转蜿蜒一两个小时才到,河曲采访的四天,赶路的时间近半。翻越沟壑山梁的一路颠簸中,我们对河曲的地貌、生态有了切身感受,也明白了为什么“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同样恶劣的生态条件下,为什么有些农户可以很快脱贫致富,有的则代代与贫困为伍?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炕头,我们始终带着这个疑问。在他们的相互对比中,答案渐渐清晰。沿黄贫困县脱贫攻坚需要的不仅是辛勤耕耘,更需要理念上的更新、实践中的创新。
更新理念解开种养之困
晌午将近,阳尔塔村农民苗混德还在扶犁春耕。抹着额头的汗水,他向我们诉说着苦衷,“全看老天爷脸色吃饭,收多收少不由人。”远远望去,他的地就像一张顺着山势斜铺下来的黄幔,陡而贫瘠,广种薄收。
春耕之前,他已经和村里的老把式商量了几趟,但还仍没吃准该种哪些品种。“今年索性谷子、糜子、黑豆、玉米全上,摸不准市场行情,只能样样都种。”院子里圈着几只绵羊,同样让苗混德忧心,“辛辛苦苦喂一年,卖了只是够本。”
带着苗混德的困惑,我们又走进几十里外的土沟村。农户张建荣在炕头摊开一份合同,“今年种三亩藜麦、7亩玉茭、5亩高粱……”与他签订收购合同的是村里的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价格多少、种什么品种、用什么肥料,写得清清楚楚。越说越兴奋的张建荣甚至算出了今年的收入:“去年收入20万,今年应该比这还多。”
种着一样的山坡地,一穷一富是什么缘由?其实,张建荣几年前和苗混德是一样的处境,“收多了卖不掉,收少了不够本。”而通过公司+农户,他的杂粮卖到了北京、上海、深圳。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尤金莲觉得,“收入悬殊在于观念不同。”
“原生态的黄土风貌,高寒冷凉的气候,久违的农家味道,正好满足了高端客户的需求”。苗混德所抱怨的山坡地,在尤金莲看来却截然不同。她给苗混德的建议是:“改变自产自销的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是一条不错的脱贫路。”去年,公司帮助农户销售小杂粮100多万公斤,销售额2000多万元。 其实,苗混德养羊遇到的困扰也是一样的道理。河曲另一家龙头企业——山西晋北农牧业有限公司开出了类似的药方。
在这家公司,肉羊三个月就能出栏,苗混德为什么需要一年的时间?董事长岳屹列出一张精准的账单,每天吃几斤草料、配几两豆粕、什么品种针对什么市场……其专业程度令人眼花缭乱。
岳屹说:“农民致富先要懂得市场分工。商机、技术、营销等是企业的擅长,农民跟着企业能克服自己的短板。把复杂的市场交给企业,把养殖的窍门教给农民,不怕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