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张旭)八月的晋北大地,天高云阔,山河清朗,一派生机。走进山西大同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那段中国军队奋勇抗敌的壮烈事迹清晰呈现,循循入耳。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和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之后,日军抓紧调兵遣将,扩大战争,于8月集结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展开全面进攻。
华北危急时刻,为抵御日军、保卫太原,1937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作为抗日先遣部队,率先东渡黄河向晋东北前线挺进。彼时彼刻,平型关,就要迎来一场腥风血雨。
在一段关于平型关战斗前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与八路军总部及115师之间的来往电文中这样写到,9月23日,朱德总司令电令115师机动侧击进犯平型关之敌。当日上午,师部在上寨召开作战会议。动员会后当晚,全师开进冉庄地区隐蔽。9月24日午夜冒雨进入伏击阵地。独立团开赴腰站,驿马岭。
9月25日凌晨,大雨,八路军将士从大同灵丘县冉庄赶往平型关前设伏,埋伏在乔沟东南侧。对敌“拦头断尾”等一切战斗部署安排妥当后,我军只等发动。当晚7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圈。
在师指挥所统一号令下,各团居高临下,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一齐向乔沟底公路上的日军猛烈开火,随后又冲下公路将敌人分割包围,展开肉搏。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将进入埋伏圈的日军全部歼灭,人数共计1000余人。
首战大捷,意义重大——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今天重温这段烽火记忆,无不给人以前行的力量。
“在纪念馆学到的故事和知识,让我加深了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激发了我更大的学习热情。”初一学子郭诗奕对记者说。
“当年115师各旅、团参战将领平均年龄只有28岁,他们是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青年先锋,始终在打倒军阀、抗日救亡、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斗争中冲锋陷阵。”纪念馆讲解员轻声讲述。
纪念馆内陈列着八路军将士当年用过的草鞋、斗笠,米袋,挎包,公文包,行军锅,军服等生活用品,与所缴日军物资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我军胜利的来之不易。
胸怀冀晋要塞,臂连天下雄关。站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向远眺望,昔日雄关巍然屹立,如一位老者沉默不语,任由风雨侵过他的皮肤,却丝毫不改颜色。将帅广场上,十位主要参战将领的铜像,面朝雄关而立,指引我们一路向前。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