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5>>沿着黄河看忻州>>正文
白在宽的“金果果”
2025年08月12日 09时38分   忻州日报

黄河水蜿蜒入晋,杏树婆娑满山间。65岁的偏关县杨家村村民白在宽正将刚脱核的杏核摊在院子里晾晒,阳光透过杏核的纹路折射出细碎光斑。

“今年收了1900多斤杏核,按行情能有1.3万元左右的收入,比种庄稼强多了。”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手边一台脱核机说,“这机器是投资700多元专门买的,比手工捏核快多了!”

在偏关县,像白在宽这样靠杏树增收的农户不在少数。作为乡土树种,杏树不仅是全县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一个绿化先锋树种,更是重要的木本粮油资源,可以“让农民从半山沟坡上捡到钱”,成为全县林地中最具“含金量”的一个树种。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曾因水土流失、风沙肆虐让生态脆弱不堪。2010年,当地因地制宜,在关河沿线试种了378亩白水杏获得成功,取得了“增绿、增景、增效”有机结合的可喜成果。随后经不断拓展,如今已形成“县建片区、乡建基地”的规模化布局,覆盖10个乡镇66个村,其中仁用杏共有2.03万亩,天峰坪镇杨家岭、桦林堡等村成为核心产区。

“3年挂果,5年丰产”是杏树经济林的真实写照。在寺沟村,2013年试栽的数据至今被林业部门津津乐道:“优一”品种单株产鲜果12.8斤,出核率17.9%,亩收益达862.5元。2022年全县杏子大丰收,仁用杏杏核总产量440万斤,总收入1760万元,鲜食杏销售收入超500万元,黄河沿岸的采摘园更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白在宽高兴地说:“杏树耐旱、耐寒、耐瘠薄、挂果早、能丰产,很适合我们当地气候。政府免费供苗、不断优化品种,每亩补200元,连补5年,还提供技术帮扶,现在买苗、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后期销售都不用愁。我们村家家都种有杏树,游客来旅游采摘还能挣一份‘活钱’。”

政策红利激活了农民的种植热情。县里不仅组织农户赴河北蔚县、逐鹿等地取经,还出台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推广“2根1杆苗”和旱作衬膜法等技术。如今,全县国土绿化率从27%跃升至40%,121.56万亩林地中,2.21万亩就是杏树经济林,其中1.7万多亩进入盛果期,收入稳定,户均累计享受补贴6421.4元,真正做到了“一棵杏树带活一方经济”。

从白在宽院子里晾晒的杏核,到漫山遍野的葱茏杏林,这小小的杏树承载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使命,结下的“金果果”正在黄土高原上酝酿着更多“绿富同兴”的故事。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