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2时,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村民杜德建家,不时有村民熟络地推门进来。“老杜,我来找本书!”一声招呼后,便径直走向二楼。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偶尔传来的讨论声,让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洋溢着不普通的书香氛围。
近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杜德建荣登“助人为乐”榜单。消息传来时,这位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家庭图书馆”、44年如一日扎根乡土的老党员,还如往常一样,在那间放满书籍的屋子里忙碌着。
这里是杜德建用心血浇灌的“文化绿洲”。他的家,一楼自住,二楼则摆满了书架,一册册图书分类清晰、码放整齐;他还在村中张坊学校租用了4间教室,同样摆满了各类报刊书籍,许多书页早已泛黄,仍被视若珍宝。这4.6万册图书、968种报刊,价值超40万元,凝聚着杜德建最赤诚的坚守,为乡亲们点亮了知识灯塔。
坐在这片“书海”中,杜德建讲述起这些年来的执着。
时间拨回到1981年,彼时20岁的杜德建是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乡亲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却为“不会科学种地”而发愁。
“政策好了,劲头足了,可就是因为不懂技术,不少人用错农药、下错肥料,眼看着庄稼蔫儿了,心里真不是滋味。”杜德建说。从小爱读书看报的他,始终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他把自己积攒的书籍报刊反复翻阅,从中琢磨出科学种植的门道。“要是有个地方能让大伙儿学学农业科技知识,自己也能继续学习,该多好。”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深深扎了根。
说干就干。没场地他就把准备结婚用的新房腾了出来;没书架,自己动手垒砖头、搭木板;没钱买书,找亲戚朋友借,或是夏天卖冰棍、冬天熬硝做花炮,一分一毛地挣。生活中,他更是克勤克俭,一件背心反复穿了10年。最初,杜德建每月工资不到30元,可光订报纸一年就要2000元。这笔“巨款”,全凭他这样一点点省出来、挣出来。
每次只要凑够一小笔钱,他就背上布袋赶火车,远赴太原、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地,把一本本精心挑选的书背回家。“冬住候车室,夏宿街道旁,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回忆起当时的艰难,杜德建眼里泛着泪光,却语气坚定:“吃这些苦,值!”
书有了,可让村民走进图书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好奇转一圈儿就走了,有人翻几页书觉得枯燥,更有人说:“咱种地的,看书有啥用?”为了吸引村民,杜德建想出不少办法:请人做了台球桌,看书就能免费打球;让外甥组装了黑白电视机,老人孩子来看电视,也能顺便翻翻书。渐渐地,有人主动来借书了,他又立下一条规矩:借书不收费,但得带个新读者来。
图书馆里农业科技类图书最多、最全,也最受乡亲们欢迎。《农民识字课本》帮助乡亲们识字学文化,《果树病虫害防治图解》《大棚蔬菜种植指南》《良种良法葡萄栽培》等书紧贴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成为乡亲们种地的“好帮手”。
村民王高计和杜新管是图书馆的常客。“邻村人总好奇,一样种十几亩地,为啥我家的收成总是好一截。”王高计憨厚地笑着说,“啥时候浇水、施肥、打药,农药怎么配比——这些窍门都是从书里学的。”杜新管则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资店,是乡亲们信得过的“土专家”。十余年来,他一有空就来图书馆找书看,“地里的事,书上都有好法子。这图书馆可帮了我们大忙。”
潜移默化中,书香悄然改变了这个小村庄,科技致富、文明礼貌蔚然成风。1984年起,杜德建顺势开办“农民夜校”,八年累计培训3.8万余人次;他还自办自印“科技兴农小报”,十余年如一日,将专业的农业科技知识“翻译”成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的语言,免费分发给村民……
一年又一年,知识的种子在村子里生根发芽,静默生长。
退休后,杜德建挑起了永济市卿头镇关工委副主任的担子,把心扑在了孩子们身上。他走遍全镇各村,摸清了留守儿童的情况;逢年过节总会自费带着图书文具上门看望,关心每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近况。
杜德建的热心肠,还体现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中。他免费为乡亲们主持红白事,张罗礼仪、撰写主持词,事事尽心;主动为村里文艺宣传队编写诗歌、快板、三句半等,把政策新风和身边故事编成朗朗上口的唱词,让乡音传递乡情。
回望44年的坚守,杜德建充实又富足。他说:“我这一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做对的事,最踏实,最值!”
文/图本报记者李欣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