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是区域内点数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付费方式的简称,是国际医保付费方式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保付费方式。推动DIP付费方式改革,是实现医保、医疗高质量协同发展、形成医疗服务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牵引高水平互动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
2021年,我市被确定为DIP付费方式改革省级试点。三年来,我市把握大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开拓创新,通过“建章立制、模拟测试、实际付费、分批推进”四步走路径,不断夯实改革基础,让改革红利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

忻州市医保局服务窗口
以实绩打分,用数据说话。2022年11月,全市5所二级及以上定点医院启动应用省(国家)医保信息平台DIP模块试行付费工作;2023年7月,全市34所二级及以上定点医院全部纳入试行范围;2024年1月起,全市164所开展住院业务的定点医院实现DIP付费全覆盖。
改革给老百姓带来的获得感也是实实在在的。2023年7月起,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试行DIP付费以来,次均医疗费用下降了318.33元,次均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下降了224.48元。2024年1-3月,全市定点医院试行DIP付费以来,与上年同期相比,次均医疗费用下降了501.85元,次均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下降了361.34元。
加强保障成立专班
改革的进步,以落实为开端。
市政府从深化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出发,组建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有关单位组成的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领导组,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调研评估、组建本地专家库、引入第三方技术支持等方式,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市医保局还成立了DIP付费改革工作专班,由局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局待遇科、办公室、DIP付费项目组、市医保中心等科室(单位)人员组成,专门指导和推进全市DIP付费改革业务,下辖若干专业小组,各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形成了有效的工作合力和组织保障。
借鉴学习政策先行
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手中就有了鲜蜜。
DIP付费方式改革蹄疾步稳,必须要有一个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此,我市组团专程赴阳泉、晋中,对两市开展DIP医保付费改革、系统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考察。在借鉴两市DIP付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结合本市实际,于2021年9月印发了《忻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实施方案》,为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2022年11月28日,市医保局印发了《忻州市2022年度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办法(试行)的通知》,制定了《忻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实施计划表》,进一步推动了全市DIP付费方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聚焦重点靶向发力
哪里有瓶颈制约,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
DIP付费系统运行初期,还存在着部分技术性难题。省市医保局相关领导和省DIP付费技术项目组、市DIP付费专班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多方协调,共同解决相关难题。2022年6月底,我市首批5所医院开展了线下DIP模拟付费工作;10月17日,国家DIP付费系统具备质控功能后,我市边试边行,着重解决了试点医院医保结算清单质控时发现的因数据同步口径无法质控、质控数据问题清单不能导出等问题。目前,我市DIP付费的数据质控、病种目录和结算办法的维护、分值计算、基金计算以及数据推送等工作已全部能够在DIP付费系统中完成。
为保障DIP付费改革的顺利实施,我市组织各定点医院全面落实15项医保业务编码应用落地工作,将这些编码直接写入本机构的系统基础库和核心业务系统(医师、药师、护士)工作站,做到带码采购、带码配送、带码入库、带码结算、用码监管,全部使用贯标编码进行医保结算。
此外,市县医保部门组织各定点医院按照《山西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定点基线版医药机构接口规范》,加快接口改造和数据上传,实现了病案首页疾病诊断、手术项目编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张晔)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