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效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一系列全面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安排部署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更是立足国情、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当下,在全党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念投入这场如火如荼的全面改革大潮之际,我们既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这一目标和措施,更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往哪里改、朝哪里走”这一方向和道路。笔者认为,当前要做到以下“六个始终坚持”,把牢深化改革方向,才能扎实有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如期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
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安排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变革,而这些变革的实现必然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2023年,中央政治局成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深入各地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这一系列过程确保了《决定》出台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保证了全党全国人民对此次改革在思想上、认识上的一致。同时,在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精神和民主原则制定和出台《决定》,能够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会《决定》的第十五部分“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明确规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全会关于全面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党带领各族人民上下协同,扎实推进。改革是一场革命,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阻力。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精神,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全面改革,才能确保改革持续推进,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期、进入新时代,我们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的。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深化改革依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为了人民作为根本目的。全会《决定》必须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民生改革措施,都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展开。全面深化改革,要明确“改什么、怎样改”,更要明确“为谁改、靠谁改”。人民有所需,改革有所应,这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和方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依靠人民作为根本出路。人民群众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一次改革,从顶层设计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到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有效推进,最后到改革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都是把群众智慧转化为工作举措、把群众力量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群众积极投身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
始终坚持把守正创新作为深化改革的发展动力
改革意味着破旧立新,但改革不是否定以往一切。改革要坚持辩证否定,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保证道路不变、方向不偏。创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改革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对在社会实践中已经被证明的正确的科学的基本制度、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基本路径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同时,面对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该改的必须改,要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善于探索,建立和健全与时代、实践、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制度体制机制。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立场不动摇,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我们在推进改革中,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才会更加自信、更有底气。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要坚决破除妨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僵化思想和滞后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立健全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不断为深入推进全面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始终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突出主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所需所盼和复兴大业。只有把制度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主线,在巩固好根本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原有制度体制机制,根据形势和任务,制定和确立新的制度体制机制,才能使我们的改革有章可循,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求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体现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点。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更多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面临的改革矛盾更多、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从谋大局、利长远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改革不是推翻原有制度体制机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调整和完善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其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决定》强调,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始终坚持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持续不断的发展成效和经济社会的行稳向好,都是以法治建设的推进作为强有力的保障后盾。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创新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国际国内实际,这就要求与深化改革配套的法律规范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与科学立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法治轨道顺利推进,也能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
要把改革成果及时上升为法律制度。从古至今,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一次成功的制度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过程充满艰辛,改革成果来之不易,改革经验值得总结。我们有必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推进法治的健全完善,把深化改革的重大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推进改革成果制度化、法治化,把改革的成功经验真正转化为实践中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始终坚持把系统观念作为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只有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我们才能发现、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又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从全局和整体着眼,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科学的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谋划。面对改革面临的问题,单纯的部门内部零敲碎打作用有限,一个领域的改革必然会涉及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对改革的整体框架、改革内容、重点问题、关键环节、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也是改革达到预期效果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推进,协同发展。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国家大局和战略全局的改革,尤其是相关重大制度方针政策方面的改革,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整体推进中,要结合地方、部门、行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抓住重点和关键,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改革稳步有序深入推进。
(作者单位:中共忻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