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我与《忻州日报》的近四十年情缘
2024年07月17日 09时40分  

张晋兰

今年是《忻州日报》创刊40周年,也是我与《忻州日报》结缘的近40个年头。40年来,我从《忻州日报》的忠实读者,转化为有资历的撰稿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生”,成长为有众多好作品的摄影人。一路走来,光鲜亮丽的身份背后,无不留下《忻州日报》的默默支持和鼓励。

《忻州日报》创办之初叫《改革报》。1984年夏,我还是定襄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由于喜欢舞文弄墨,一次班级组织的登山活动中,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我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小诗叫《老松台的梯田》,发表在校刊《葵花》小报上。紧接着被《定襄文艺》转载。小荷才露尖尖角,教语文的魏老师点评时对最后两句“过去是一片沉重的阴云/如今是一张舒心的笑容”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示了赞赏。鼓励我多学习、多创作、多尝试,并推荐给我《改革报》的通讯地址,让我投稿。我尝试着投稿,虽然没有成功,但我结识了《改革报》。

1987年,我在学校接触到了照相机,拍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景。自认为很满意,特意找到在《忻州报》工作的文字记者请求指点,他把我引荐给了《忻州报》的摄影记者,这位说话和气、见面投缘的英俊摄影记者,给我指出了照片立意尚可,但新闻点欠佳、照片灰度大、构图平、主题不突出等瑕疵,鼓励我继续努力。他送我出门时还特意给我用铅笔留了联系方式。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拍好照片,我在校期间就报名参加了上海文化生活技术专修学校的“摄影专业函授班”,萌发了做一个摄影家的梦想。

摄影家的梦艰难而漫长。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失去父母、高考落榜的小青年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好在我一生遇到好多贵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拉了我一把。首先是1988年凭借特长,经推荐我在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上了班。其次是较早结识了郑摄影家,他教我暗房技术,教我放大照片技巧等。1989年,《山西农民报》的徐记者来定襄采访,看到我拍摄的照片大加赞赏,随即推荐发表在《山西农民报》第四版上。1991年,我凭借下基层多的优势,写了一些新闻报道向《忻州报》投稿被连续刊载了。

我的图片新闻首次发表在《忻州日报》是1993年10月25日,之后,我的摄影作品、图片新闻经常发表在《忻州日报》上。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再到彩色印报,一路走来,我的摄影作品在《忻州日报》上频频亮相。我的设备也从手动过片到马达过片,再到专业数码相机,配备了全套的专业镜头,摄影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忻州日报》不仅给我提供广阔的平台,发表的作品有单幅、组照,甚至还有专版。每当看到“张晋兰 摄影”字样出现时,我的成就感满满。2002年2月17日《忻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采写并拍摄的《一个农家妇女的艺术人生》,图文并茂,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派记者前来跟进拍摄。在《忻州日报》发表照片多了,我的名字越来越被人熟知,为此,我被借调到县委新闻办从事专业摄影。2005年至2010年间,我连续六年被《忻州日报》评为“十佳特约摄影师”。

《忻州日报》对我如此赏识,我当然不敢懈怠。下农村、进工厂、守学校、蹲工地,我拍摄了一幅幅表现火热生活的鲜活照片,每天定时向报社传稿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为了编辑定襄县招商引资、文化建设的多个专版,我和报社编辑人员加班加点,常常工作到深夜。亲身体验过《忻州日报》编辑记者的辛苦,感动于他们的敬业精神,也亲身感受到了他们肩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这也激发了我内心原动力,努力拍出更好的图片。我从自己在《忻州日报》发表过的摄影作品中遴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各类摄影赛事,斩获30多个奖项,每一幅获奖照片都有《忻州日报》的功劳。近20年来,我累计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发表照片4000余幅,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忻州日报》这样一个地方主流媒体大平台的支撑息息相关。特别是2023年,我的两幅摄影作品经《忻州日报》推送,分别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这些成绩的取得,也终于圆了我学生时代的摄影家梦想。

40年砥砺前行,40年风帆正劲。祝愿《忻州日报》不忘初心使命,继续与新、老通讯员联动,多出精品扬正气,永葆活力有生气。继往开来,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