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继兴
今年是《忻州日报》创刊40周年,我这个与《忻州日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新闻”,可以自豪地说,40年来,是《忻州日报》伴我成长,助我成熟,也成就了我一生的事业。
早在《忻州日报》的前身《改革报》创办之前,我就与忻州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73年初,我高中毕业后回村参加生产劳动,后又当了民办教师,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试着给当时的《忻县地区报》写稿,消息、诗歌、散文都写,时间长了,有一些作品见诸报端,1975年我被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代县中学当了三年语文教师,1984年被调回县教育局主编《教育通讯》。当时代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先后有十多个省市的教育界同仁到代县学习取经。我作为局里主要负责宣传工作的干部,更是积极主动地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发表在当时的《改革报》上,在全县、全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86年我被正式调入县委通讯组,担任专职新闻干事,开始了一生的新闻生涯。在这里我一边认真学习新闻业务理论,一边积极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很快写出了不少有质量、有影响的新闻稿件,发表在《忻州报》和《山西日报》等报刊上。从1984年到2003年近20年时间里,我先后在《忻州日报》上发表了千余篇新闻稿件。后来经过加工整理,在1999年和2003年我分别出版了《雁门采风》和《世纪之交的印痕》两本新闻作品集子。
时光如梭,2008年因年龄原因,我从县新闻办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因为工作需要,我以主任记者(受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身份被借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帮忙,继续从事新闻采编和对外宣传工作,一干又是五年多时间。在这五年中,代县的工业、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卫生、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抓住这些新闻素材,我精心撰写了数百篇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大多发表在《忻州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农民报》等省市报刊上,为宣传代县的改革发展成果,提高代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尽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2014年10月,我出版了第三部新闻通讯作品集《转型跨越看代县》(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汇集了我在政府办工作期间撰写并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的95篇新闻作品,可以说为自己3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画上了比较圆满的句号。
2014年10月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本应该回家休息,但因工作需要,我又被返聘,继续留在政府办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同时为县委宣传部主编《雁门画报》,一眨眼又是五年时间。五年来,代县经历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脱贫攻坚决战、经济转型发展等一系列重点工作,谱写了新时代改革奋进的壮丽篇章。作为一名新闻人,我每年都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撰写大量的新闻通讯稿件。在脱贫攻坚方面,以《燃烧的生命——优秀共产党员、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桂珍的感人事迹》为题,在省市党报报道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刘桂珍的感人事迹。在《忻州日报》头版头条以《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为题,介绍了代县扶贫产业园的发展壮大之路。《代县农民靠羊产业增收致富》《望台村的“杏”福之路》《产业化铺就致富路》《滩上镇精准施策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等稿件,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代县脱贫攻坚的做法、经验和喜人成果。
在文化旅游的宣传上,《文化名城涌动文化潮》反映了代县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喜人景象;《雁门关下花似锦》展示了代县近年来文化艺术创作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三千年雄关的沧桑巨变》记述了代县投巨资开发雁门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奋斗历程;而《仁安寺,代县非遗文化的集萃园》则从介绍传统非遗技艺的角度向人们推荐仁安寺这一高品位旅游景点。 此外,还有反映反腐倡廉主题的《代县五大举措筑牢反腐倡廉“防火墙”》;反映项目建设的《代县坚持“四个突出”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反映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名城盛开文明花》;反映乡村振兴的《代县五大工程助推乡村振兴》等等,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代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尽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在2020年之际,我把自己返聘五年来发表的新闻通讯作品进行了认真梳理,精选出85篇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了自己的第四部《新闻通讯作品集》,为宣传代县再作一点贡献。
回顾40多年的工作历程,我始终与《忻州日报》相伴,是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帮助我不断提高采写水平,也为我提供了发表新闻作品的机会和阵地。四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四十多年的密切联系,我与《忻州日报》结下了终生难忘的深情厚谊。是《忻州日报》成就了我终生的事业,使我一辈子活得有滋有味,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