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池虎鼻明代双堡之一的北堡,背后就是虎鼻村 杨峻峰 摄
管涔山为吕梁山系,整个山势为东西走向,西与黄河相接,东与恒山支脉勾注山相接,这座东西走向的山脊,成为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因此,数千年来,在山南的居民把这条分界线当作一堵牢固的屏障,防御山北的游牧民族侵扰,许多王朝还在这条山脊上修筑长城,山脊与长城的断续互补,形成一条依山据险的规模宏伟的边塞。
早在西周时期,管涔山上就是楼烦、林胡等游牧民族居住地,管涔山的主体分布主要在宁武、神池、五寨、岢岚、静乐五县。
殷商至西周时期,这一地区为燕京戎的居住地,燕京戎是西戎或名山戎的一个部族,系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依托管涔山的险障,可以北御草原其他游牧民族,又有丰饶的水草资源,便于游猎。
到春秋战国时期,管涔山又是精于骑射的北戎部族楼烦、林胡居住地,并在此建立了楼烦国。到战国时期,赵国开始入侵管涔山,并与楼烦、林胡等民族分疆划界。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在管涔山一线修筑长城,西起兴县的黄河畔,沿着管涔山脊,经岢岚,过五寨,进神池、宁武交错的山区,最后由宁武过了恒山,入河北界。在管涔山的这一道赵长城,多数利用着山险、河险等地利条件,有山崖的地方利用山崖,不修长城。现在战国赵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当数宁武县东寨镇小西沟、大洼和坝沟湾一带的长城,石板垒砌的墙体蜿蜒于陡峭的山脊,历两千载风雨,威严犹存。
汉代在管涔山没有修筑墙体形式的长城,但修筑了古堡,在管涔山南的静乐修筑了赵王城,在山北的五寨修筑了五王城,在宁武恢河畔上修筑了苗庄古城。几座汉代城池,都是利用管涔山的险要而筑城居住,同时又把守着管涔山的几条峡谷通道,保卫着管涔山范围的安全。
短暂的王朝东魏是由北魏分裂出来的,他们为了防止西魏的侵扰,也修筑了一条肆州长城,由云中山到了管涔山,利用长城封锁住了恢河。现在宁武苗庄、山庄一带的长城墙体保存完好。
到了北齐时期,举国修筑长城,其中一次就在管涔山范围内。在岢岚设置了苏姑戍,在静乐设置了马陵戍,它利用了战国赵长城的基础和走向,从兴县到岢岚,然后沿着管涔山脊到了五寨、宁武、神池。当年高洋爬上管涔山的黄花岭,命筑长城。在五寨县城南面的大洼山,长城又引出一条南北走向的分支。在神池境内,长城又有一个分岔,主线越过恢河爬上恒山,过了河北境,另一条从神池出发,向北到了偏关。现在岢岚阳坪山和县城东山,五寨大洼山和黄草梁,神池黄花岭和摩天岭,北齐长城都保存得较好。
隋朝的几任皇帝都与管涔山有缘,在隋文帝时期,首先在岢岚、五寨一带修筑长城,调用了河北赞皇县的民工,同样是利用管涔山的山险,从岢岚东山修到王家岔,一直上到管涔山的最高峰荷叶坪。
到了宋辽对峙时期,管涔山是战火纷飞的宋辽边界。宋王朝对此地的防务非常重视,首先在管涔山范围建了两个军——宁化军和岢岚军,是根据“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的原则,即遇地势险要的关口津会,在人口较少设不成州的情况下,设置一个统县的军,既是一个行政区,又是一个军事辖区的指挥。一座管涔山能设两个军,可见边防之重要。另外在管涔山的东端——宁武县阳方口镇河西村的高山顶上修筑了托莲台,守卫着恢河谷口,当年潘美王侁在此台望杨业。特别是从岢岚至五寨,再到宁武、神池一线,宋朝为了防御辽国蚕食土地,率先在山脊上修筑了一条宋辽界壕,加强了山脊的防御作用和秩序作用。后来辽国不断侵蚀宋境的耕地,要求宋辽重新划界,辽国想在分水岭下的天池一带养马,宋廷不同意。最后在二次划界时,把界划在了分水岭,其中就有宁武余庄境内汾河与恢河的分水岭。在分水岭的北端、管涔山北的山脚下修筑了一条东西走向的界壕,再次把辽国挡在了壕外。
就在宋辽划界掘壕防御的同时,宋景德年间,宋朝又在岢岚的草城川修筑了一条规模不大的长城,它是由岢岚北川爬上了管涔山,在山之脊与隋朝、北齐修筑的长城相交,形成一个“岢岚结”,最后利用并维修了早期长城,一直行进了20多公里,延伸到荷叶坪山脚下。宋朝还在岢岚与岚县的交界处,在静乐县修筑了城堡,防御着从岢岚经岚县,再到静乐直通太原的沟谷通道。
在大肆修筑长城的明代,严格地说长城墙体没有经过管涔山的主体,但是在管涔山范围的宁武县设了宁武关。在宁武设关,其原因主要是利用了管涔山高峻的山险,比大同一带的山岭易于防守。再在神池与宁武交界处的制高点——海拔2300多米的黄花岭,利用北齐的军事设施建设了黄花岭堡。就在黄花岭堡北侧之神池境内的山坡上,还建有规模甚大的砖砌空心敌楼——梦楼,还有许多烽火台。在管涔山东端的沟儿涧、大水口一带,修筑城堡,夯筑墩台,加强了军事防御。除此之外,明朝还在五寨、静乐等地夯筑烽火台,建设了通往省城的烽火传递路线,完善了宁武关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管涔山的军事防御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神池县虎鼻村。管涔山看似高大雄伟,状若屏障,其实有许多幽深的山涧,形成非常隐秘的连接山南山北的通道,即连通朱家川和汾河川的通道。虎鼻村坐落于一个神秘的通道口上,从战略位置上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历代王朝对这个关口非常重视。从战国开始,虎鼻村就有土著居民定居,现在虎鼻村的东梁上保存有一座战国时期的千家寨遗址,是守口的兵寨。到宋辽对峙时期,虎鼻村所靠的管涔山,从东到西是宋辽的边界线,虎鼻村东南方的管涔山脊有宋辽界壕。虎鼻这座山口先是宋王朝建有两座兵寨,一个叫南寨,一个叫北寨。辽国占领了管涔山北后,虎鼻兵寨成为辽国的兵营。到了明朝,神池北境虽建有内长城,但是虎鼻村这个大关口仍然显得非常重要。明王朝为了防御俺答骑兵通过这座峡谷山口入侵忻并,在虎鼻村西的山梁上筑有两座相距百米的城堡,当地叫北堡、南堡,城墙高大,敌台挺拔,可见防御之固。其中北堡的堡墙呈“日”字形,当地百姓叫“两串院”。为何建成日字形,目前还是长城研究的谜团。在双堡附近的山顶还筑有高大的烽火台,与北距7公里的小辛庄烽火台相接。在抗日战争时期,虎鼻村仍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寇侵占神池后,首先在虎鼻双堡南300米处的高山顶上修筑了碉堡把守这座山口。八路军在神池境内抗击日寇最漂亮的战役就是“智取虎鼻”,成为神池辉煌的红色记忆。 杨峻峰
(责任编辑:梁艳)